全文长 2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学校前不久发生的两件小事让我陷入了沉思:

事例一:一个孩子要买一件名牌衣服,因为价格太贵,父母没有给孩子买。孩子便说:“你生我干什么,生我还不给我买衣服,你们不配做父母。”

事例二:一天晚上就寝前,两个男同学在宿舍打架。其中一个身高马大的学生对另一个瘦小的学生拳打脚踢,全宿舍的同学无一个人上前劝阻。后来被检查宿舍的老师发现并制止。当老师向在场的其他四名同学了解情况时,他们都说不知道。老师问:“那你们当时都在干嘛呢?”他们说:“我在看小说,我在玩游戏,我在发短信,我在看他们打架。”

孩子们的冷漠到了我无法想象的程度,他们对父母、对同学的态度令我心寒。

我大胆假设,如果这些孩子走上了社会,加上社会各种套路和陷阱的教训,也许他们会更冷漠,甚至冷漠到别人的生死都与他无关的地步。

假设的问题我先不谈,我今天想探讨的问题是:从小冷漠的孩子,长大了也难有人生的幸福。

为什么呢?因为冷漠的人缺乏感受力,没有意义感。缺乏感受力,就无法感受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没有意义感,就无法体会到人生价值和意义。这样,幸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树。这样,幸福就没有任何依附,他的幸福就如浮水之萍。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说,“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感受到雨的人能体验雨的各种美好,被淋湿的人则只能回家默默晒干衣裳。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感受到雨呢?因为他们缺少感受力。感受力从哪里来?从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而来,是孩子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体悟而来。

孩子们缺乏感受力,大体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太满的爱和太少的爱。

当父母把一切都给予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孩子却开始变得无止境地索取。这就是太满的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溺爱。

当孩子们领受到的爱太多,他们便忘记了爱的滋味、爱的珍贵,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那个总付出爱的人。于是他们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于是对一切都冷漠。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只管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对情感需求不管不顾,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没有任何精神上的阳光雨露。这种情况就是太少的爱。

很多孩子的冷漠很可能来自于父母长久的漠视。大部分父母并不是真的不爱孩子,不是故意漠视孩子,而是不知道该如何给予他们真正的理解、支持和陪伴。

太满的爱,剥夺了孩子学习感受力的机会;太少的爱,则是根本没有给孩子学习感受爱的机会。

如何让孩子不冷漠?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懂得:付出,就是爱。被需要,也是爱。

毕淑敏说:“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可以要孩子用自己小小的手掌,给父母捶捶肩膀,让他感受到,父母也需要他的关心。而他的行动,让父母感到很幸福。

让他们承担一些家务,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劳动,给家里带来的贡献和改变。让他为父母倒一杯水,唱一首歌。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去做。

孩子冷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意义感。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人生来是有意义感的,也就是对于“我这一生到底是为什么而来、有什么价值、要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都有自己的感觉和评估。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施泰格认为人生意义由这样三个要素组成: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找到人生的目标、和衡量人生的价值。这三项要素都有,你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

意义其实是在我们内心设定一个锚,你越是追求它,就越会从行动中寻找到属于它的价值,它是由内到外的生长过程。

如何让孩子产生意义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有情有义,让他体会到人间值得。

什么是有情有义?一个人在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真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品质。

对朋友、家人、亲人等身边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和支持,不会轻易背叛或抛弃他们,就是重情重义。不说谎或欺骗他人,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会轻易对别人产生偏见或歧视,就是真诚待人。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愿意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勇敢地承担责任和义务,不会逃避或推卸责任。

汪曾祺:“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

培养孩子任何品行,肯定是越早越好。不然,老猴子是学不会新把戏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胎儿时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父母影响最大的前10年,如果父母没有好好教导孩子,那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就一切都晚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今天。

苗炜在《给大壮的信》一书中写道,“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庄严的仪式,看到这些庄严仪式中有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不断放大这种滑稽,你就会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消解掉。法律好像不那么庄严,军人好像也没啥荣誉感,宗教愚昧可笑,眼中所见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崇高感这个东西,你得自己想办法去获得这玩意儿。看古希腊的悲剧也许是一个办法,听巴赫的音乐也许是一个办法。相信我,崇高感这东西,不容易被唤起,却会飞快地退去。你总要找点儿什么东西,保证能从大脑中时不时地分泌出来一点儿崇高感。那玩意儿能让你过得更美。”冷漠总是比意义感来得更容易些。

不要等孩子已经变得冷漠了才开始纠正,就像不能等一个人染上了毒瘾再去戒毒一样。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说,“孩子们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而一旦扭曲变硬,就很难复原。”

而且,冷漠标志着孩子心灵的麻木和责任感的消失。父母和老师要意识到:冷漠的孩子,他的人生难有幸福;对于他人,冷漠可能是伤人的利剑;对于国家,由冷漠者组成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作者简介

严新财,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教育专家、校园作家。花都区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澳门《小说快报》执行主编。广州市民办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专家。曾任江西萍乡一中校长、湖北通城育才中学校长、广州花都雅宝学校校长、雅正学校副校长。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丨严新财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