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买这个元宵我已经跑了好几趟了!”1月7日上午十点,在南京夫子庙西牌坊瞻园路转盘的角落里,六十多岁的张阿婆终于等到了老南京的年味限定美食摊——老太叠元宵,心满意足地买到了5袋元宵。

每年的元旦直到正月十八,是64岁的王顺英和家人们独特的“农忙时节”。新年限定的“老太叠元宵”准时出现在夫子庙门口。记者老远就能看到南京人熟悉的“老太叠元宵”的招牌。招牌下,是一块圆形的竹簸,上面盖着一层白色的棉纱布,纱布上则堆放着圆滚滚的元宵。73年的叠元宵,四代人的传承,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南京城的一个年味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正!好吃的元宵是叠出来的

“买了几十年了!他们家元宵我们老南京人喜欢吃,恩正!”王顺英还未出摊,张阿婆已经守在“老地方”等待,“我12月底就来这转悠了,还问了附近的保安,就是为了这一口叠元宵。”

和超市里买到的那些速冻元宵截然不同,老太的元宵是实实在在叠出来的。馅料蘸了水,然后在糯米粉里面来回滚动,就像是滚雪球,一层一层地滚,反反复复,叠上7层,才酿就一个元宵。虽然叠出来的元宵,大小不一,形状也不是那么圆,但是煮熟后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和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来到离出摊点不远的木匠营小区,王顺英一家在这里的一间民房里制作元宵。“我们七点多开始叠元宵,太早会影响街坊邻居们休息。”王顺英接过一篮叠好的粉糯元宵,迅速拣挑装袋,“做了73年了,家里人都会做,2岁多的小孙女也会模仿我们的动作叠元宵,手一晃一晃的。”

一位住在江宁百家湖的顾客直接来到制作元宵的民房里取预订的10袋元宵。“我是买了好多年了,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是婆婆带我来这里,今年回安徽,我想带点回家吃。”

“我开车经过,看到老太的元宵摊子推出来了,立马掉头追过来!”一位年轻的顾客也是从小吃元宵的“老”客了,“这会时间还早人还不多,再晚一点就要排队了,碰上人多的时候中午就卖光了。”

无论遇上哪个顾客,不论对方是否买过,王顺英都会挑出饱满大个的元宵,装好后嘱咐:“记得元宵大火滚一分钟,小火焖15分钟哈。”一些老顾客们一面付款,一面调侃:“听了好多年了,知道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承73年,接棒的第四代“老太”是个90后

今年64岁的王顺英叠元宵的第三代“老太”,出摊的日子,王顺英将做好的元宵放进推车上圆竹簸里,白色的棉布盖上,她沿着这一条已经不能再熟悉的出摊路线走了十几年,“我嫁过来之后就帮忙做元宵,后面呢就开始出摊,我记得第一次出摊卖元宵是2008年,那一年还下着鹅毛大雪。”

70岁的胡师傅是整个家里年纪最大的手艺人,他每天需要不断重复着叠元宵的动作,铺满糯米粉的篮子倒进去沉甸甸的馅料,一篮叠七次,元宵滚七回,生意火热时要一直持续做到下午两三点。“慢慢的,我们也老了,今年我都起不来那么早。很多时候都是有太多客人想买,但我们做不了那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老太叠元宵”在原夫子庙摊位之外的大行宫附近开了一家门店,90后的第四代“老太”胡玲玉迎来她卖元宵的第一年冬季。“一开始是爷爷叠元宵,奶奶卖元宵,后面年纪大了就是大伯卖元宵了,现在嬢嬢(王顺英)在夫子庙卖叠元宵,我想着能够让它继续下去,所以开一个店,做的叠元宵一部分在夫子庙那里卖,另一部分我们这里卖,我们还可以直接卖煮好的元宵,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赤豆元宵等等,在平时卖,让大家平日里也可以记得我们。”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