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三类板块,即将走向没落!
因生活方式变迁而没落
四川北路、昌里路、梅川路
时代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快速进化,对于板块配置的要求一直在剧烈变化。
某些板块因为某一类单一特质而崛起,但是但这个特质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或者说不符合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板块,必然会被时代主流抛弃而没落。
生活方式变化最典型和直观的方面,就是商业消费习惯的改变。
商业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多轮重大变革,而最初物质生活不发达的年代,最主流的商业模型就是购物街。
其中最经典的没落案例无疑就是四川北路,曾经是南京路和淮海路齐名上海最顶级的三大商业街之一。
当时上海人对四川北路的评价很高:
走走逛逛去其他路,买买去四川路。
不同于淮海路、南京路那么强的地标、旅游色彩,作为主打工薪阶层消费的四川北路,是那一代上海人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中心。
90年代的四川北路
其他的商业街梅川路、昌里路虽然没有四川北路这么大名气,但也是当时地缘居民心中的好地段,不过无一例外今天全都没落了,一个也没逃过。
如果详细分析每个地方没落的细节倒是未必完全相同,不过大的共同点是完全相同的:
去商业街这种消费习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不符合居民的主流需求,因此被抛弃了。
商业街这东西,本质就是商业资源匮乏时代的产物,典型的时代特色是交通不发达、商品供应不充足、居民消费选择有限。
后面百货商店的出现,商业街的一部分功能就被取代了;
再后面吃喝玩乐一条龙、不用在马路上风吹雨淋日晒的购物中心出现,百货商店也被淘汰了,商业街的功能更是被全部取代了。
到了今天大家都习惯了网购,大家去商场的目的更多在于体验、溜娃、休闲、聚餐,一些经营方式传统的商场也在逐渐被淘汰。
相对应的,如果一个板块曾经最大卖点就是这些商业,那么板块价值自然也会随着商业被抛弃而降级滑落。
当然,消费习惯的改变只是众多生活习惯中的一种,比如曹家渡的没落就是因为交通习惯的改变而地位降级。
曹家渡建国前就是上海市区西面的交通枢纽,沪西火车站,电车站,渡口都在这,建国后又一直是公交车枢纽,相当于大虹桥在如今的定位。
80年代的曹家渡地区
交通繁华之地,商业就繁华。
到了九十年代,曹家渡地区拥有各类商店近百家,步行街人流汹涌,已成为沪西商业、经济中心。
1993年,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商委就将曹家渡定位为高级商业副中心。
如果今天公交车仍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那么曹家渡的板块价值依然顶级,无异于坐拥多轨交会的地铁站。
但是大家都知道,今天是地铁、是私家车的天下,曹家渡的地位自然下滑。
曹家渡如今也只是CAZ内的二流地段,逐渐被主流中产抛弃。
除此之外,教育资源也是一个很容易体现在板块价值、体现在房价上的要素。
大家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学区房就有特别高的学区溢价;
当主流居民都不卷教育了,学区房的价值自然也会折损。
不过很多变化都是潜移默化之间发生的,很难察觉。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不会跟你打招呼。
产业变迁,导致没落
金桥、大虹桥、老工业区
到了今天,大家都知道产业对板块价值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板块自身就有强势产业,那么好处是多方面的:
产业强,地方的财政收入就比较理想,对应的就是城市基础建设好,城市服务也做得好;
对于楼市来说,一个地方产业好能带来大量产业人口,这些人有钱买房,房价也比较坚挺。
但是除了极少数行业,大部分行业能长虹数十年;
一旦老产业衰退了区域面临转型,也不是所有区域都能快速转型抓住新的时代红利。
因此,不少板块都因为产业的变迁而没落了。
比如浦东的金桥板块以制造业为主,在上一个时代是浦东的当红辣子鸡,当年远超张江。
90年代初期金桥搞白色家电,号称“世界名牌金桥造”。
还是90年代末,金桥开始搞汽车制作业,为了配合通用汽车等一众外企,还配建了联洋和碧云两大国际社区。
2010年后的通讯行业时代,华为、电信一众企业落户金桥,金桥又完成了一轮产业转型。
但是到了最近十年,金桥的转型就乏力了。
新时代主打的是高科技产研融合的2.5产业,需要商务区、需要研发基地,也就是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张江既有高科技产业基础,又有向南足够的土地空间发展建设。
但是金桥只有陈旧的城市界面、一整片老社区老公房、大量的厂房。
金桥的厂房
重新打造高科技产业中心不是一朝一夕,有限的土地空间又限制了转型的速度,因此金桥板块近些年就被动没落了。
类似的案例太多了。
比如大虹桥,曾经的核心产业是房地产企业,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大量企业撤出,大虹桥直接产业中空了。
比如郊区曾经的产业卫星城,宝山的淞宝,老闵行,曾经都是区域中心,如今都没落了。
一般来说,这样的区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老产业留下的框架所束缚,转型难度很大,贸然买这些地区的房子风险很大。
认知变迁升级,地段降级
古北等早期富人区
上海传统的地段认知,其实就是上海本地人的认知。
这个认知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城市格局固化之后,一直到1990年之前基本就没变变过,有一套属于本地人对于好地段、差地段的判断标准。
而近三十年,上海城市化格局地覆天翻。
一批曾经的上只角地段没落,一众曾经的下只角地段逆袭,这背后伴随的就是地段认知的变化。
其中一些板块,在大建设大分化的时代阶段性的充当过好地段,但是不幸后面又随着城市发展被主流认知抛弃而降级没落。
最典型的案例是古北,作为上海第一代国际社区,当年无疑是真正的豪宅区。
相比于市区的老公房,迎合外国友人喜好建设的有社区花园、有物业管家、有酒店式大堂、有电梯入户的新式低密度住宅,产品力直接秒杀。
古北一期
而这些外销房社区价格体系对应的是外国友人的收入水平,90年代卢湾房价5000块一平的时候,古北的价格都超过1200美金一平了,无疑是上海第一豪宅区。
虽然当时的古北也是市区边缘的郊区地段,但时不影响顶级购买力对其的追捧,因为当年没有替代品。
当年其实也不只是古北,各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阶段性的好地段。
比如普陀的武宁有华府樟园;闵行有梅陇四大名园、有闵行星河湾;老南市有太阳都市花园、东淮海公寓;老静安的中凯城市之光、国际丽都城。
这些社区都在一定周期内承担了当地居民富人区的功能。
不过随着上海的城市化开发,上海楼市发生了两大变化,让这些曾经的好地段好社区都发生了地段降级。
第一,随着市区边缘扩展到外环,上海市区的地段开始重新排位,地段认知新崛起的好地段重塑。
第二,国内住宅的产品力快速进化,产品快速迭代,2008-2015开始出现市中心核心位置建设的符合当代豪宅标准的豪宅社区,老一批房子完全不够看来。
顶级购买力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转移到市区真正的豪宅区,中产逐渐转移去配套资源更健全、配套更新的板块。
大家的认知升级了,这些曾经阶段性的好地段,自然而然就落伍了。
事实上,这三个地段没落的原因,其实是互相交叉并列存在的。
比如四川北路的没落不仅仅是消费习惯的没落,也伴随着北上海产业的没落。
90年代,上海的核心产业仍是工业,苏州河以北虹口、杨浦居住着大量的产业工人,虽说是工薪阶层但却也是当时的主流购买力。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当红产业不再是曾经的传统制造业传统工业,而是外企、外贸、金融。
北上海在这个阶段产业开始走向没落,也对四川北路这个北上海顶流的没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古北、甚至包括镇宁路、新华路这些曾经的好地段,没落也跟虹桥经开区外企时代的没落关系很大。
上海第一批顶级购买力以华侨为主,并不仅仅买高了古北,也买高了湖南路、镇宁路、新华路、愚园路等区域的住宅价格。
当时等到国内新贵成为顶级购买力,华侨、外籍友人成了明日黄花,这些区域也纷纷没落。
而地段认知的重塑,就是在一众板块的起起落落中发生的,是结果也是原因。
结语
什么样的板块未来会没落?
单一依靠某个替代性很强的价值(商业、地铁、教育)存在的板块,可能由于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而没落;
产业过了巅峰期难以转型,又或者起步期就在画大饼未来很难实现的板块,很容易快速没落;
随着地段进一步分化,在居民认知中能级下降被淘汰的板块必然没落。
买房买到即将没落的板块,大概是要跳进大坑。
篇幅有限,具体的板块变化发展问题,可以和我们聊聊。
您觉得哪些区域,即将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