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之动——王伟平&张宜写意作品展”共展出张宜先生国画书法作品50余幅,其中,这幅描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品,从尺幅上来说是最大的,是六尺整纸。所以,在张宜这次的所有展品中,此幅作品从视觉上来说是最直观最引人关注的。而仔细观摩此作,会发现张宜先生为其倾注的思考。

《明月几时有》是很多画家特别喜欢的题材,但如何画好,就要考验画家对这首诗的理解了,并且,还要把自己的理解体现在画作当中。张宜先生的这幅《明月几时有》,从构图上来说非常简单,画面上方伸出来寥寥几笔松枝,月亮就在后面半遮半掩。画面下方的人物席地而坐,手抚古琴。前面放着酒壶和酒盅。而画面中央,则留有较大的空白。其实这非常符合此诗的意境,很多人都觉得明月几时有只是单纯地刻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实际上,这首诗融入了苏轼对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立意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画这样的题材,重点不在于月,而在于人。月下之人,是什么心境,是什么思绪,就值得深入刻画。张宜笔下的人物,最妙的一个细节,就在于他的眼睛是闭着的。他在明月下思考人生,此情此景,他的心境是复杂的,多元的。如果他睁开眼望月,那么这就只是一个简单的睹物思情的场景;但他闭上眼睛,眼前的世界关闭了,内心的世界打开了,同时,这幅作品,也有了特定的张力。其实,人物闭上眼睛,也是一种特殊的留白,也许,每个驻足在这幅作品前面的观众,内心也一定随着人物紧闭的眼睛,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只有读懂,读透《明月几时有》的画家,才会这样处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