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82岁奶奶创业欠债千万,10年还清2077万,91岁闲不下来
一度倾城
2025-01-05 20:00新疆
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陈金英出生在医学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从小,陈金英就看着父亲和爷爷为病人把脉、开方、抓药,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
高中毕业后,陈金英毫不犹豫地报考医学院。大学毕业后,陈金英回到家乡,在镇上的卫生所当一名医生。
镇卫生所的条件自然不能和大城市医院相比,但陈金英觉得这里更需要她。就这样,陈金英在镇卫生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50岁时,陈金英从卫生所退休,看着同龄人都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享受天伦之乐,她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在卫生所工作那么多年,陈金英接触过不少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她想,能不能设计一些方便实用的医疗护具,帮助这些老人减轻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呢?
陈金英翻阅各种医学资料,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设计图,还经常跑到医院,向以前的同事请教。
可真正实施起来,陈金英才发现,事情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是申请专利,各种繁琐的手续和流程,让陈金英跑断了腿。
好不容易把专利申请下来,采购原材料又成问题。陈金英理想中的那种材料,既要轻便透气,又要结实耐用,她跑遍丽水周边的几个城市,也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眼看着前期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陈金英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免有些难过。
这次的失败经历,让陈金英消停了几年。
一天,陈金英和老姐妹一起逛商场,想给老伴买件过冬的衣服。可逛了一圈下来,陈金英发现,这商场里卖的大多是年轻人的衣服,款式新潮,颜色鲜艳,可适合老年人穿的衣服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款式老旧,颜色暗淡,根本提不起老年人的兴趣。
陈金英突然灵机一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提高了,可这老年服装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不正是个商机吗?
回到家,陈金英就把自己想生产老年羽绒服的想法告诉家人。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竟然是她的女儿。
“妈,您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呀?您那些积蓄留着养老不好吗?再说了,您又不懂服装设计,又不懂市场营销,这羽绒服生意哪有那么好做的?”
陈金英的倔脾气也上来了,她不顾家人的反对,铁了心要生产老年羽绒服。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出来,还把家里的房子也抵押,贷款一笔钱,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她在丽水市郊租下一间破旧的厂房,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招兵买马。她亲自面试,招了十几个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虽然没有做服装的经验,但都肯吃苦,手脚也麻利。陈金英耐心地教他们如何裁剪、缝纫、填充羽绒,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严格把关。
生产正式开始后,陈金英每天都泡在厂房里,从早忙到晚。
有一回,一个工人不小心把一件羽绒服的袖子缝歪了,想偷偷地把衣服藏起来,结果还是被陈金英发现了。
“这衣服的质量是咱们的命根子,绝对不能马虎!”陈金英严肃地批评那个工人,要求他把那件羽绒服拆掉重做。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质量上偷工减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金英生产的老年羽绒服,因为质量过硬,款式大方,价格实惠,很快就受到市场的欢迎。一开始,陈金英只是在丽水周边的一些乡镇销售,没想到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订单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客户专门打电话来订购。
陈金英知道,是时候扩大生产规模了。她又招了几十个工人,把厂房也重新修缮一番,还添置一些新的设备。
生意越做越大,陈金英也遇到不少的挑战和诱惑。
一次,陈金英从温州的一个供应商那里进了一批羽绒,供应商拍着胸脯保证,这批羽绒是上好的鹅绒,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等到货到了之后,陈金英才发现,这批羽绒里掺杂不少鸭绒,根本就不是什么鹅绒。
“这不是坑人吗?说好的鹅绒,怎么变成鸭绒了?”陈金英气愤地找到那个供应商理论。
“哎呀,陈老板,这年头做生意,谁不玩点猫腻啊?这鹅绒和鸭绒,差不了多少,你就凑合着用吧,我给你便宜点还不行吗?”那供应商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想劝陈金英一起坑顾客。
“不行!这钱我宁可不赚,也不能昧着良心做生意!”陈金英毫不犹豫地拒绝供应商的提议,要求他退货退款。
陈金英把“诚信为人”四个大字写在纸上,贴在了工厂最显眼的地方,作为工厂的座右铭。她告诫所有员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诚实守信,绝不能为了赚钱而丧失良心。
又过了几年,陈金英的羽绒服事业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原来的厂房已经不够用了,她又投资在市郊建了一座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工厂的员工也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增加到几百个人。
一次,陈金英在广交会上,接到一个来自欧洲的大额订单。对方是一家知名的服装连锁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陈金英带着工厂的技术骨干,反复研究对方的要求,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最终,陈金英成功地拿下这个大额订单,为工厂带来上千万元的利润。
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陈金英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再次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她决定再建一个更大的新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