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中,宇宙的构成之谜一直吸引着人们探索。早在古时,庄子便在《庄子·天下》中阐述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哲思,这个观点不仅关乎科学,也触及哲学的边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一物,每次均等割去一半,无限切割下去,究竟会何去何从?是否存在一个终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物理科学的进步让学者们认识到,宏观实体实际上是由无数微观的粒子构建。起初,人们将原子视为物质的基石,认为万物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然而,随着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不断深入,科研人员揭示出更微观的基本粒子。例如,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速地,人们认识到原子由一个密集的原子核与绕其旋转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夸克组成。但由于夸克禁闭的存在,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夸克。

诸如电子、夸克和光子等粒子,皆被视为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至少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解。

但实际上,基本粒子的种类并不仅限于电子、夸克和光子,它们多达上百种,随着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应用,更多基本粒子被揭示出来。

物理学者原本期望能以简单的方式描述物质世界,却未料到基本粒子的种类愈加繁多,场面一时混乱不堪。

这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促使科学家建立起粒子物理学这一新学科,诞生了粒子标准模型,依据基本粒子的质量和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类。

粒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我们对基本粒子的理解更加清晰。

概览来看,所有基本粒子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别:费米子和玻色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米子,即我们日常所言的基本粒子,它意味着如果将一个物体持续分割,最终所剩即为费米子。

而玻色子则负责传递各种基本作用力,仿佛是“粘合剂”,将费米子结合成宏观物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费米子好比砖块,而玻色子则如同水泥,两者结合才能筑成壮丽大厦。

总体上,有四种规范玻色子,分别是光子、引力子、胶子和玻色子,它们分别负责传递电磁力、引力、强力和弱力。引力子目前还是一个理论上的粒子,尚无证据表明其真实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它赋予了基本粒子以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费米子都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或以上的费米子不能共存于同一量子态。

同时,基本的费米子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夸克与轻子,它们共同具有24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味”并非指味道,而是指属性。

这便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基本的费米子和玻色子,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是希格斯玻色子。

物理学者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努力将四种基本作用力统一起来,并且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电子和夸克等基本粒子是否还可以继续被分割,是否拥有内部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弦理论也随之诞生。弦理论提出,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并非电子或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而是被称为“弦”的物质,弦的尺度更小。

弦不断地振动,有闭合的也有开放的,弦的振动方式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

但由于弦理论太过复杂,往往涉及高深的数学运算,在实验中难以得到证实,因此目前更多停留在假说阶段,未被完全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本源是“场”,这就是“量子场论”,这个理论甚至可以解释宇宙的诞生。

量子场论提出,在宇宙形成之前,存在一个充满各种基本场的状态,比如电子场、中子场、希格斯场等,这些场都处于稳定的基态,仿佛风平浪静的海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混沌”状态。

但由于不确定性原理,基态的场会受到扰动成为激发态,如同平静的海面突然变得波涛汹涌,激发的场进而生成基本粒子,形成电子、中子等。可以将基本粒子视为波涛汹涌海面溅起的水珠。

随后,这些基本粒子通过相互作用结合,形成多姿多彩的宏观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由于场具有能量,即便是基态的场也拥有基本的能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基本粒子实际上是“能量包”,是能量的凝结!

包括你我在内的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

此时,你可能会问,那些最初处于基态的场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已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触及了哲学的界限,追问下去注定无解,会陷入无尽的困境。

现代科学认为,绝对的“无”是不存在的,总有“某些东西”存在,这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而这些“某些东西”正是处于基态的场。

宇宙可能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场,它们交错在一起,呈现出“混沌”状态。或许,世界真的源自于这种混沌。

讲到这,不禁让人钦佩古人的智慧,他们早已提出了“混沌”概念,尽管只是抽象层面的“混沌”,但至少在哲学层面激发了我们对宇宙起源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