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王思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漫步街头,新春的氛围愈发浓厚。在严冬腊月之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就随着萧瑟的寒风一起到来了。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可在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气温愈发走低,但漫步在街头巷尾中,倘若能闻到一抹暗香迎面而来,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蜡梅,可见严寒之中,仍有花朵凌寒而开。其中,梅花作为冬日的象征,不仅是寒冬中的一抹亮色,更是人们心中坚韧、高洁的象征。

自古以来,成都人就喜爱梅花,蜀地栽培梅花的时间也十分悠久。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而在四川博物院中,人们仍能在凝聚了时光的珍贵文物中,闻到这片土地上悠久而绵长的梅花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末寒冬天寒地冻冷到抖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在流传的民谚之中,能看到小寒时节的天寒地冻。“每年的小寒,一般在元旦过后的五六日。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并不看节气,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民俗专家刘孝昌这样说道。

而在旧时成都,古人会在新旧交接的岁末十二月举行的祭祀活动,称为“腊祭”。刘孝昌表示,“腊”有新旧交接之意,如古籍《风俗通·礼典》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且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腊祭”的习俗。

“成都人在农历十二月举行隆重的腊祭,不光是祭拜先祖,也是祭祀百神,感受诸位神为农业作出的贡献。”再来,在农耕时期,经过一年的辛苦,农人们也迎来了可以喘口气的时节。因为在小寒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正值田间歇冬,南方地区也多是从事果树修剪、小麦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农事并不忙碌。“借此机会大家打打牙祭,放松过节。”

同时,小寒前后也恰逢腊八节,喝一碗暖暖的腊八粥,也成了人们度过寒冬的“仪式感”。不光是腊八粥,由腊八节衍生出的食俗还有许多。譬如腊八蒜、腊八醋、腊八豆腐等等,都与这个节日有着直接联系。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熟悉的话语响起在耳边,人们喝着滋味甜蜜的腊八粥,也能够明白,农历新年已经近在眼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葵生”梅花纹仿紫砂漆壶 图据四川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咏梅诗文压胜钱 图据四川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蜡梅飘香年味渐浓中盼新春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寒冬腊月中,梅花带着独有的暗香,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为寥落寒冷的天地增添了几分色彩。“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宋代,词人喻陟曾在小寒时节写下这首《蜡梅香》,而据刘孝昌解释,词中的所描写的地区,正是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柳如是梅花扇面 图据四川博物院

成都人就喜爱梅花,蜀地的栽培梅花的时间也十分悠久。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花绝句》,能想象当时陆游信马由缰,穿行于锦城西边的二十里梅林之中的场景。只是,不知道他所说的,是蜡梅还是梅花了。

刘孝昌回忆,昔日成都的私家庭院、农村,皆种有梅树。譬如杜甫草堂就广植梅花,梅树成林。不仅有着大片的蜡梅,还有不少珍贵的梅花品种。“可以说,是成都人小寒时节赏梅的最佳去处。”

而在博物馆里,那些文人墨客挥毫留下的梅花墨宝,也让梅花的芬芳留在了千百年的岁月之中。譬如,四川博物院的一件明代柳如是的梅花扇面。此画中,作者仅截取梅树一枝,淡墨润干,墨汁挥枝,白粉写花,花蕊点红,潇洒挺拔,使整个画面粗细相间,疏密有致。

在明末清初女性画家中,也许大众最为熟知的画家就是柳如是,其早年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其博考群籍,能书善画,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四川博物院所藏的这幅梅花扇面,在清新淡雅的设色中,把梅花的绽放与傲雪风骨表达得自然生动细腻,展现了娴熟简约、清丽有致的画风。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近千年前的小寒时节,四川历史名人苏轼曾写下七言诗《清远舟中寄耘老》,开篇描写梅花生长于万壑千岩之间,凌寒而开,后又描写自身活动,表现自己不受羁绊,笑看人生的豁达。最后自嘲人生虚度,一身学识不受赏的不甘与洒脱。可见在文人心里,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雪中,有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

小寒已至,春节不远。其实对于不少人来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不用多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