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于追求“有用”,年轻一代的成年人们在新的生命经验中破解自己反感的规训,邀请更多元的经验和案例“上桌”,创造新的关系和新的好东西。」

你的专业如何见义勇为?

学前教育专业:“小嘴巴,要闭上”。

商务英语专业:“吐刀乐!吐刀乐!”

电子商务专业:“三二一,上链接。三二一,上链接。三二一,上链接。”

近日,“你的专业如何应对”的视频挑战又一次流行起来,在“路遇劫匪”之前,还有“辅导员落水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作用”等类似的背景设置,相似之处是各个专业借机“搞抽象”,用刻板印象自嘲,展示专业技能水平堪忧、所学派不上用场的荒谬场景,“在发光和发热之间选择了发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也曾流行过“专业有什么用”)

同时,话题#我是xxx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几乎集齐了所有圈子的年轻一代活跃用户,xxx中可填的内容百无禁忌,或大众的专业职业或小众的爱好,都可以在这个话题下“找恶评”。

自嘲或互相嘲笑的氛围里,凸显出强烈的无所适从,与“牛马”“职场安陵容”“鼠鼠”“尸体”等流行语一样展现出悲观态度——当学生时专业所学没有用、当职场人工作也漏洞百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红书“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话题下的热门帖子)

2025年开始,曾经作为小学生代名词的“00后”Z世代开始进入20代中段,最年轻的千禧一代也开始面对“三十而立”。我们一边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的口号下对一切“祛魅”,一边默默扪心自问:我是有用的合格的成年人了吗?得出的结论并不甚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装自己是独当一面的大人”表情包)

长大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并没有如期来到,“摊牌了,我在假装大人”的告解词后,千禧、Z世代在努力找到自己的生活方法论。

01.

在痛苦和迷茫中,自嘲是向内苛责

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将现代社会形容为 “成就社会”。个体被裹挟着,不得不去追逐持续攀升的绩效,最终致使全社会陷入疲惫不堪与无意义的循环之中。 那种一味寻求最大化成就的倾向,让工作与生活徒具形式,使人精疲力竭,又不断驱使自身朝着业绩提升与进步的方向狂奔。

被裹挟着狂奔,是20多岁的关键词。“对本科生要求技术,对专科生要求学历,对硕士要求经验,对博士限制年龄”,优绩主义用“全寝保研”标榜优秀和奋斗,宣传24/67656的奖学金获评比例让群体隐于分母身份。

从大学走入社会,末位淘汰的危机又悄然悬于头顶,“学生思维”立刻变成了一个带有污点的形容词,职场呼唤着成熟果断、高效专注……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站在18岁、25岁的门前轻敲三声就可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父母理解不了上大学和找工作的难处”的吐槽)

社会所奉行的成就逻辑,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人们一步步走向自我剥削的境地。父母和社会“学这些将来有什么用”的诘问步步紧逼,自我在评价体系中的失衡和迷茫没有定义和出口,语言便成了最小的殖民。

“当你看扁我,我就会扁扁地走开。”自嘲的原初动力便是先于他者的向内苛责,我先证明自己是无用之物来抵抗主流,严苛的标准便也只能放弃我无法度量我,进而达到“超然物外”的片刻洒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嘲自己是“社会边角料”的表情包)

千禧和Z世代在成为大人的过程中,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其面对的成人世界和其父母一代面对的世界之间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工作不再是“找老板毛遂自荐”“拿着资格证问缺不缺人”这么简单,九九八十一面之前可能先要做100道性格测试题。

20多岁的年轻人在经历这些迷茫、挣扎、话语权缺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的探索和重塑。脱口秀演员Taylor Tomlinson在她的专场《Quarter-Life Crisis(青年危机)》中吐槽:“二十多岁一点也不好玩,这根本就是整整十年的扪心自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20多岁的痛苦”的讨论)

“小时候以为长大了就会住《老友记》那样的房子里面,有体面的工作,和好朋友每天去咖啡馆。”

《瞬息全宇宙》中,作为二代移民的女儿在身份认同等现实压力的撕扯中变成多重宇宙中的大魔王,让一切意义和身份坍缩为一个虚无的贝果符号。一切都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小时候对成年的幻想在琐碎的现实压力中破灭,只能空中楼阁般的碎片中构建细小的认同与确定感。

心理学用退行(Regression)描述个体在面临压力或无法应对当前问题时,暂时退回到以前发展阶段的行为模式。集体自嘲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童趣化,醒来变成小鼠小猫,醒来回到小时候的卧室,沉迷于失真的“梦核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鼠鼠文学”衍生出的“你醒啦”文学)

02.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

约定暗号,逃到异世界

“稍息立正站好,噼里啪啦呼噜哗啦,这次会更好。”

在刚结束的跨年晚会上,B站邀请了2000至2009年间热门歌曲的演绎者,共同重现了千禧年代的经典旋律,也有60岁的《樱桃小丸子》原唱奶奶和与小丸子同龄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弹幕飘起满屏的火星文.....当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令人心灰意冷,怀旧和抽象在某种程度上共享同一个情感流动通道,具有情感修复和社会交互的作用。对当下的不满推动人向过去向远方寻求出口,要找一个不论身份不论立场纯粹玩乐的地方,一个乌托邦,一个可以放下成人社会身份的异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5年b站跨年晚会截图)

千禧和Z世代共享了实体的、繁盛的多元文化浸润,“95-05年生的人是最后一批没有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污染童年的人”,电视上播的日漫韩剧和《知音漫客》《儿童文学》《意林》、紫罗兰长廊和挂满气球和彩带的元旦教室搭建起一个一闭眼就可以摸得着闻得到的夏日午后。

“那时的我还不是毒妇”“那时的老子还是小小的老子”,逃离现实的出口是带着集体记忆的共享空间,疲惫的大人们重获归属感和与世界真实联通的安定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0后的童年读物)

2024年“中式梦核”、ccd因独特的迷幻伤感风格爆火,recraft ai因算法可生成胶片感复古照片而流行,数字怀旧成为一种新的情感结构。怀旧的过程中,集体记忆并非简单的个体叠加。网友们在互联网平台中发布帖子,将这些集体记忆转化为媒介记忆,使得怀旧情绪得以跨越时空界限被频繁触发。

千禧年纯粹的积极的展望姿态使其变成“中式梦核”独特的记忆读卡点。彼时,技术尚未深度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增添乐趣的配角身份出现,不存在无处可逃的信息茧房,也尚未感受到被技术取代或冲击的危机感。屏幕飘雪花就可以转头出门约好朋友的肌肉记忆还未消失在身体惯性里,平铺直叙的日常中,所有人都平等地、匀速地携手驶向只要勇敢出发便能抵达的美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千禧怀旧风潮的评论)

提纯后的记忆碎片中,千禧年代镀了一层金身,作为抵抗现实的信仰。

2024年被称为“AI元年”,2025年贝塔一代正式进入历史舞台,一部分00后甚至已经开始养育下一代,过去正在加速远去消失,出走的麦子阿姨、回归的刘小样提醒我们,怀旧只能做到暂时的温存,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创造的具体锚点和关系才是走出迷茫与虚无的破风剑。

“不要被过去卡住,因为远方的汽笛已经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知远:保持不可救药的乐观是一种责任》)

‍‍‍‍‍‍‍‍‍‍‍

03.

在破解规训中发展,

更有用的大人?更温柔更包容的大人!

千禧与Z世代,尽管仍旧背负着“成长的烦恼”,潜意识里对衰老与失去抱有丝丝逃避,却已不可避免地步入社会的前沿,成为了需要与孩童对话的成年人。

Tomlinson将二十几岁描述为“凛冬将至,在湖面结冰前打捞水中的垃圾和废物”的阶段,在变得无聊甚至迂腐得被时代抛弃之前,相较于追求“有用”,年轻一代的成年人们选择以温柔与包容为“小小的自己”撑伞,在新的生命经验中破解自己反感的规训,邀请更多元的经验和案例“上桌”,创造新的关系和新的好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劫匪”来了,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人说,帮不上忙不要紧,“至少大家都没有袖手旁观”。不必事事严肃检讨,也可以是“乱成一锅粥了,趁热喝了吧”。

00后教师走上讲台,用AI生图让全班小朋友“长大后的样子”可视化;郑钦文回答关于“抢走”自己教练的大坂直美的问题,直言“我尊重她,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回归”;孙颖莎参加活动的唯一要求是女性主持人穿上羽绒服不要冻着……“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对2010年的自己想说什么”等话题下,很多人补上了道歉,握住了小时候的自己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2010年的自己想说什么”、00后高材生立志当食堂经理)

《好东西》里,“小孩”王茉莉未经规训的原生力量让观众备受鼓舞,网友们将“铁梅、小叶、茉莉”精妙地勾勒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渐进历程——如果我们坚持当开明的大人,世界就会慢慢变得“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月经可以在饭桌上被完整地、客观地谈论,女孩和男孩不会再被用单一的颜色分类,可以胆怯不上场,可以尽情享受后选择不喜欢。

年轻的声音和选择有塑造未来的真切力量。“双梅:张桂梅王铁梅”成为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豆瓣年度总结中女性导演首次占榜单一半。《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程又青面对“30岁初老”的宣言是“人生的高潮才刚刚开始”,而在2024年的社会时钟中,70岁的刘晓庆被称为“满级女人”,年龄焦虑真正地前所未有地被稀释、克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更加“先锋的”10后)

千禧和Z世代虽在成长的过程中失望、焦虑过,在个人价值的评价体系中迷失过,在怀旧中逃避过,但其投向世界的目光变得更加温柔。

余秀华在诗中这样形容人生:“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我的灵魂永远笔直向前,所以允许愚蠢、欺骗、流言蜚语和谎言。”

当我们掌握方向盘,列车将驶向更加勇敢、包容的旷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勒斯威夫特在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 [德]韩炳哲,《倦怠社会》

[2] 人物. 许知远:保持不可救药的乐观是一种责任

[3] 于淼.重返千禧年:社交媒体对怀旧记忆的集体书写[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3):9-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