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2024年结束,2025年正式开启,这几天很多媒体和个人都在忙着做2024年的盘点和2025年的规划。

作为小学生家长,我知道中年父母最关心的,可能还是和孩子的教育、学习有关的一些事,所以我抽空盘点了2024年教育圈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从这些事情里,或许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教育发展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教育圈7大热词

1、教材改版

早在去年,就有各种小道消息说教材可能要发生变化,今年九月份开学,很多孩子也都拿到了改版后的新教材。

总的来看,2024秋季学期教材有这几点变动:

1、小学:语数一年级,英语三年级(三年级起点)使用新教材;

2、初中:七年级各学科使用新教材,其余年级还用旧版教材;

3、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教材替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很多家长反映,教材改版后各科难度都上来了。

数学教材中,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和创新,题目也更加场景化,注重孩子的实践运用能力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语教材则增加了听说阅读词汇等比重,目的是培养英语的实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文教材为了更贴合新课标的要求,各部分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教材改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而对于我们做家长的来说,也需要多关注教育政策,根据大方向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毕竟未来不是光靠刷题就能立足的时代了,如果孩子不懂得将知识内化并为己所用,学习之路可能会比较艰难。

2、拔尖创新人才计划

2024年教育领域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海淀区的拔尖创新人才计划,而且从考试内容来看,大多都涉及到了物理、奥数这种理工科。

其实大家也都能想到,海淀作为教育的风向标,拔尖创新计划一定是跟着政策走的,而未来国家选拔人才的趋势,就是聚焦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的。

因为要满足国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上的发展需求,提高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大理科功底作为前提。

所以拔尖创新计划,就是通过加快教育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推动教育创新。

其实关于科技人才的选拔,这两年有过不少措施,比如推进强基计划单招,设立科技特长生专项计划,高校也纷纷响应政策在招生中增加了理工科专业的招生数量。

今年北京理工大学,就新增了工科试验班(拔尖计划)招生专业类,其中包含了 7 个拔尖人才特色班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涵盖了智能装备技术、智能动力与新能源、材料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

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理工科领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而从这些动向上,我们普通家长能获取到的信息,大概就是要想鸡娃起码要了解政策发展,尽力抹平信息差,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3、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凸显出来,目前已经有一些重复性高的职业,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过人工智能对这个时代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尤其是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优势很明显。

据《福布斯》报道,60%的美国教师,已将一种或多种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而在国内,清华大学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就已经开发了5门课程的智能助教系统,并正式投入使用。

最近这段时间,教育部办公厅更是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了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知中提到:

鼓励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简而言之,就是未来人与科技必将共存。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孩子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将来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

4、学历倒挂

“学历倒挂”一词,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源于前段时间兰州大学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2024年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也不仅是兰州大学,很多双一流大学都出现了学历倒挂的问题。

甚至在去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就发布过《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预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过去大家的认知,学历应该是呈金字塔结构的,越高学历的人越在塔尖上,越往上人越少,所以这种状况也让很多家长产生恐慌,学历贬值了,还要让孩子卷学历吗?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目前来看想要拥有一份高薪且体面的工作,学历依旧是很重要的敲门砖。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长远来看,好的身体、平和的心态、发现幸福的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孩子未来应对变化的关键。

5、数理化困难门诊

学习困难门诊大家都不陌生了,早在2022年就已经落地北京,单单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学习困难门诊”,每年就接诊8000多名患者。

今年10月份,上海某医院又开设了一个“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

因为解决的是空间思维感知不足等问题,针对有数学、物理、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被大家称为“数理化困难门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不管是学习困难门诊,还是数理化困难门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能帮助家长找到孩子数理化学习上的症结,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和针对性训练方法,但别指望挂一次号就能让孩子成绩提高几十分。

因为所谓的“学习困难”只是表象,它的背后包含了很多种因素。

可能是男孩晚熟,在读写能力上就是比较慢,还有可能是家长的育儿焦虑让孩子产生了过量的压力,从而产生一些面对学习就莫名肚子疼的反应。

总之,学习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想让孩子日后在成绩上有优势,从小就要把习惯和底子打好,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6、烂尾娃

“烂尾娃 ”这个词,最开始是从烂尾楼衍生出来的。

说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完成学业、或者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的孩子。

之前啾啾妈还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烂尾娃的爆款文章。

大部分家长说起这个词,或多或少都带点自嘲和玩笑的意味,毕竟回归现实,不管孩子再怎么不努力、不上进,终归是“我生的”,父母还是会对孩子的未来操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对孩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

但除了成绩,我认为帮助孩子养成底层能力同样重要,这样即使孩子成绩“烂尾”,但人生一定不会烂尾。

比如提升表达能力,如果孩子能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未来或许就能更好地驾驭AI,在科技时代让自己更有价值。

再比如自食其力的能力,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裁员,未来孩子想要拥有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只要能够不啃老、自己养活自己,就不算是烂尾。

7、课间15分钟

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一段重要记忆。

不过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将“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随后全国很多城市的中小学,也纷纷开始推行课间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调整,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跳绳、踢键子、做游戏,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预防孩子近视;

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在课下有时间聊天、调整情绪、缓解学习压力。

不过目前来看,实施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因为课间延长就意味着孩子可能会在休息时发生口角和意外,为了避免出现风险,很多学校依旧采取了课间“圈养”模式,课间不能出教室,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不能大声说话。

课间15分钟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前,或许怎么让孩子放心的玩更重要。

写在最后

通过上面说到的这些大事件,无论是学历贬值、人工智能发展,还是拔尖创新计划,这些教育圈动向都很明确的看出,国家要选拔科技创新人才的决心。

按照目前的教育大方向来看,接下来这几年,可能还会陆续出台的更多相关政策。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持续关注这些变化,跟上国家和时代的步伐,顺势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10日(周五)早上8点20,我邀请到了大语文名师姜天一老师做客直播间,给大家分享为大语文打好基础的文史该怎么学,并且还为大家带来了趣讲《世说新语》首发。

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想在语文上拿高分,但却轻视了文化素养的底子的重要性,比如一些古诗文言文的核心思想是一问三不知。

姜天一老师是曾经被海淀家长“封神”的启蒙大语文老师,他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文史知识,作为孩子文史路上的引路人,姜天一老师真的以一当十。

1月10日(周五)早上8点20姜天一老师将做客我们直播间给大家讲讲文史学习的那些事儿,并且还为我们带来了趣讲《世说新语》首发,感兴趣的妈妈一定要预约直播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