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初入东北的11万部队和2万名干部,来自全军各个根据地,“山头”林立,系统复杂。
如果强行整合这些‘山头‘,姑且不论部队情绪反应如何,仅仅在指挥层级上,就很难解决“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问题。
1945年9月19日,延安向各根据地的中央局发出了《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总方针。
由此,我党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进军东北,与国民党政权展开了对东北的争夺。
当时,有人提出:
“部队来自各个根据地,容易形成‘山头‘主义。如果强行整合这些‘山头‘,姑且不论部队情绪反应如何,仅仅在指挥层级上,就很难解决‘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问题。”
对此,主席后来作了重要讲话,建国后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63页。
主席讲话原文——
“中国革命包含众多部分,有不少‘山头‘,内战的时候,存在苏区和白区,在苏区里又分这个部分、那个部分,这便是中国革命的真实状况。
要是脱离了这种实际情况,就无法看清中国革命了。
抗战的时候也存在山头,我们有不少抗日根据地,白区也分成好多块,北方有,南方也有。
这种情况好不好呢?
我觉得很好,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要是没有这些,那就没有中国革命了。
所以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不好的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而不是山头。”
林彪对于如何处理“山头”,归纳为:承认山头,认识山头,照顾山头,然后缩小山头,淡化山头,最后消灭山头。
罗荣桓元帅也在回忆录里写道:“要消灭山头,就得先承认存在山头,这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进军东北的部队,组成非常复杂,主体来自四大部分。
其一,人数最多,但系统相对并不太复杂,是由山东渡海过去的八路军部队,总数约60000余人。
林彪、罗荣桓都在过山东,对于这部分主力的大多数将领,相对来说还比较熟悉。
其二,从苏北挺进东北的新四军黄克诚部(新四军3师),人数达30000多人,建制完整,战斗力和凝聚力都非常强悍。
强悍到什么地步呢?
客观地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轻易不敢调换这支部队高级将领的任职。
其三,华北根据地过来的部队,这部分人数较少,多为地方部队,建制却最为繁杂。
林彪、罗荣桓对于这部分人员,此前从未有过接触。
其四、就是进入东北之后新拉起来的队伍,例如曾克林进入东北后,短短月余,便从1500人迅猛扩充到37000人。
扩军达25倍,多为收编的伪满武装。
林彪初入东北,了解到这个情况时便作出预言——这么个扩法,肯定不可靠!
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被林彪言中,四平保卫战失利之后,这部分人马基本都散了……
那么,林彪、罗荣桓,最终是如何整合这些山头呢?
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看看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的司令员由谁担任,就一目了然了。
1纵司令员:李天佑
1纵的部队,源自彭德怀平江起义的红5军,这支部队上到井冈山与红4军会合后,编为红3军团。
李天佑出自百色起义的红7军,先后在红3军团第5师、红1军团第4师担任过师长,又在八路军115师686团担任过团长。
红一方面军的任职履历,足以让李天佑驾驭源出中央红军的部队和将领。
2纵司令员:刘震
2纵的部队,源出红25、26、27军在陕北合组的红15军团。
1937年,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
1940年,344旅番号改为八路军第5纵队,其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
刘震出自红25军,又是新四军第3师的副师长。
履历涵盖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15军团、新四军。
由刘震出任2纵司令员,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3纵司令员:韩先楚
3纵的部队,是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以及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21、第23旅等地方部队合编的。
3纵的组成较为复杂,不能像1纵、2纵一样,按“血脉”,按“山头”去任命主官。
于是,原红25军军长吴焕先的警卫员,担任过红15军团78师师长、八路军115师344旅第689团团长、115师教导第7旅旅长的韩先楚,从4纵副司令员任上被调来3纵担任司令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团结部队,凝聚战斗力。
4纵司令员:吴克华
4纵的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12月,在山东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后编成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
这支起义部队后来编入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旅,当时的旅长正是吴克华。
吴克华出自方志敏的闽浙赣苏区,跟随红10军军长周建屏南渡,加入中央红军。
抗战时期,吴克华长期在胶东战场指挥作战。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率领10000余人的胶东解放军,从海路挺进东北。
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4纵,由吴克华出任司令员,理所应当。
5纵司令员:万毅
我军历史上,原先是不设“第5纵队”这个番号的。
1936年10月西班牙内战时,“第5纵队”被指为“潜藏在内部的叛军”,在国际上的名声非常不好,因而被我军弃用。
直到1948年3月末,东北野战军才打破了这个惯例,组建5纵。
而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包括华北军区野战兵团,自始至终都没有“第5纵队”这个番号。
5纵在东北野战军中,是成立最晚的一个纵队,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弟。
下辖的3个师都是辽东军区的地方部队,底子薄,装备差。编入野战军后,在12个纵队中,是实力最弱的一个纵队。
之所以把1纵政治委员万毅,调任5纵司令员,原因只有一个。
万毅曾长期在军区军分区任职,先后担任吉辽军区副司令员、辽北军区司令员。既当过地方部队的军事主官,又当过野战部队(1纵)的政治主官。
对于5纵这样一支由地方部队改建而来的野战部队,由万毅出任司令员,是最最合适的人选。
6纵司令员:洪学智
1946年10月成立的6纵,首任司令员是陈光。陈光履历非凡,曾任红2师师长、八路军115师代师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陈光出任6纵司令员,属于高配。
但陈光仅仅上任两个月,就被林彪换掉,由黑龙江军区司令员洪学智接任6纵司令员一职。
对于这次换将,洪学智在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
“一下江南作战期间,6纵遭遇不胜,还出现了冻伤3000余人的意外事故,引发上下强烈不满。
1947年1月初,我奉命赶到位于双城的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时,林彪第一句话就是“陈光身体不好,让他休息一段时间。
你比较熟悉6纵,现在6纵需要你去扛旗,你去跟杨国夫、刘其人商量,怎么重振士气,把这支部队带出来。”
军史上对于6纵这次换将,这样评价——
“6纵是我军在东北最早组建的5个纵队之一,是绝对主力。在成军两个月内损失之重,整军势在必行,尤其是纵队司令员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
6纵的基本班底,是由新四军3师第7旅与八路军山东军区第7师合编而成。
洪学智曾任新四军3师参谋长,对第7旅知根知底,由他出任6纵司令员,非常合适。
7纵司令员:邓华
7纵的人员组成最为为复杂,由冀中32团,冀东15团,16团,冀绥教导队合编的保1旅、辽吉军区保2旅、新四军3师特务1团、2团,以及嫩江军区西满独立第1、2、3师合编而成。
如何凝聚这样一支脉络复杂的部队,放眼全军,当时唯有邓华最适合。
邓华初到东北时,便奉东北局指示,把原冀热辽军区的第15团、16团,晋绥军区的32团以及入关之初的辽北部队,合组为保安第1旅。
1947年初,邓华又把辽吉军区地方部队整编为保安第2旅。
同年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第2旅、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统归邓华指挥,史称“邓华纵队”或“辽吉纵队”。
1947年8月,“邓华纵队”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由邓华出任司令员,顺理成章。
8纵司令员:黄永胜
1947年8月,以抗战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3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
抗战时,黄永胜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等职,对于8纵这支新组成的部队,黄永胜是非常熟悉的。
黄永胜出自秋收起义部队,是井冈山干部。曾任红一军团红1师3团团长、红2师师长,打满了五次反围剿,参加过长征。
进军东北后,又历任热河军区、热辽军区司令员。
以黄永胜的资历,及对这些部队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当然是8纵司令员的不二人选。
9纵司令员:詹才芳
1946年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整编,第9旅、第10旅、第11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
冀东军区原为冀热辽军区,改隶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前,属晋察冀军区所辖,是来自华北的部队。
而詹才芳此前,长期在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任职,历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对第9旅、第10旅、第11旅不仅熟悉,还是这3个旅的直接上级。
且詹才芳出自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黄麻起义,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长征及西征,担任过红9军政委,红31军政委,其资历在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中,除了林彪、罗荣桓二人之外,没有第三人能及。
因此,9纵司令员一职,非詹才芳莫属。
10纵司令员:梁兴初
1945年10月,由八路军第359旅一部组成的南下第2支队辖3个团共4000余人,从河南省孟县转进辽宁省辽阳地区。经扩编补充,部队人数达到10000余人。
1947年1月,该部在吉林省扶余县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
同年9月,独立第1师与独立第3师、东满独立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第30师,于吉林省敦化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
10纵司令员一职,由6纵副司令员梁兴初升任。
早在红军时期,梁兴初就在红4军历任排长、连长。曾因战伤整整昏迷3天3夜,差点被人当做尸体给埋了。苏醒之后,立马重回部队,继续率领连队作战。
1937年,红军三原改编后,梁兴初又在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历任营长、副团长。
梁兴初之所以成为10纵司令员,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林彪、罗荣桓都非常了解梁兴初,知道梁兴初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
11纵司令员:贺晋年
在东北野战军中,除了5纵,11纵和12纵是成立最晚的两个纵队。
1947年10月至1948年2月,原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第2师、第3师,为配合东北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并向东北部分铁路线出击。
1948年3月,以上3个独立师在辽宁朝阳改建为第11纵队,由贺晋年担任司令员。
贺晋年资格很老,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曾与刘志丹一同组建陕北红军,担任过陕北红27军军长。
但之后的历任职务都不高,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3团团长兼3边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旅长兼3边分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贺晋年从陕甘宁边区根据地被派赴东北。
直到1947年5月,贺晋年仍然只是7纵的副司令员。
让贺晋年出任11纵司令员,是罗荣桓提出的建议。老同志了,如果继续留在7纵给邓华当副手,就连邓华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12纵司令员:钟伟
钟伟出任12纵司令员,在东北野战军中,属于特例。
钟伟是由2纵5师师长,直接提任12纵司令员的,一天副职都没有干过。
当年在东北战场上,但凡林彪欣赏的将领通常也是特别有个性的,钟伟是其中最有代表的一个。
林彪常说:“指挥员要敢于打违抗命令的胜仗,像钟伟打靠山屯一样,三次违抗命令。”
靠山屯战斗最能体现钟伟的个性。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粉粹了国民党军3个月占领东北的企图,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
国民党军经过4个多月的调整补充,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作战计划,由过去的长驱直入,全线进攻,改变为局部的重点进攻,集中兵力进攻我南满根据地。
妄图先消灭或逼退南满我军,尔后进攻北满,实现其占据全东北的战略企图。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南攻北守”各个击破的企图,我东北民主联军从1947年1月5日至3月16日,发起三次南渡松花江战役。
“三下江南”,2纵5师全都参加了。
3月8日10时,钟伟率5师自万发屯地区三岔口南渡松花江,根据命令,计划经靠山屯进至德惠东北,配合1纵、6纵,歼灭德惠东北大房身之新1军5个团。
3月9日到达靠山屯西南,听见西南姜家屯和王奎店那边乱哄哄的,钟伟命令侦察科长向靠山屯方向派出侦察,抓回一个俘虏,是个老兵油子。
审问他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说抓我个大头兵有什么用,村里面大官多着呢!
经过审问并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钟伟判断88师还在靠山屯一带,打还是不打,出现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立即抓住战机,歼灭当面之敌。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应坚决执行东总的东进命令。
说白了,就是师长钟伟和政委贺大增之间的意见分歧。钟伟要在靠山屯就地歼灭当面之敌,同时调动敌人,主张应该毫不迟疑立即就打。
而政委贺大增,则坚持要按照上级的命令马上东进。
贺大增说,十万火急,上级命令我们5师东进,靠山屯不是我们的任务啊!
战机稍纵即逝,钟伟急了,拍桌子骂娘,最后以个人名义直接给林彪发电,说“我不去东面了,我这里已经有一大坨敌人,你也赶快调动部队先把这股敌人消灭了再说。”
就这样,钟伟从配角变成了主角,调动了全局,一个师长指挥了野战军司令员。
听说钟伟抓住了88师这条大鱼,林彪反应迅速,当即决定改变原作战计划,将主力西移靠山屯西南地区,寻机歼灭71军主力。
为此,一面令5师一部于拉拉屯拼死堵住援敌,一面调集1纵、2纵、6纵,炮兵等六七个师西移,向敌71军展开合围。5师于3月10日夜攻克靠山屯据点,全歼守敌千余人后全力投入堵击、追击敌71军的战斗。
战役主力1纵、6纵于11日中午至12日中午一昼夜时间在郭家屯地区取得歼灭敌71军7000余人的重大胜利。
此战,钟伟不仅歼灭了当面敌人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调动了敌人,造成围点打援之势,为大量歼敌创造了有利战机。
但是,因为战前钟伟与贺大增的分歧,打了胜仗也没有高兴的气氛,作战室里空气沉闷,科长、参谋们都悄悄走开了,只有钟伟和贺大增两个人呆在里屋。
钟伟蹲在屋角,贺大增盘腿坐在炕上,两人都不说话,屋里死一般的静。突然外面一阵躁动,门帘一掀,林彪进来了……
林彪一进门,钟伟立即原地起身立正站好,贺大增显然没有估计到林彪一声招呼都没打突然就来到5师,下意识的就这么在炕上立正站着,他本身又高又胖,居高临下看起来有点手足无措。
林彪在东野享有崇高的威望,向来是没有废话的,只见他在屋里走了一个来回,劈头就问贺大增:“电报上为什么只有师长一个人签名?”
贺大增报告:“我们的任务是东进!”
林彪反问:“东进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消灭敌人嘛!”
后来,林彪还专门发了嘉奖令并通报全军,表彰5师在靠山屯战斗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1948年3月,12纵成立时,林彪原本已经下达了钟伟为12纵副司令员的任命。
可钟伟一句话,让林彪改变了命令。
钟伟说道:“要升就让我当正职,当个副职还不如不升,我还是宁愿当师长。”
于是,钟伟就成了12纵的司令员。
——从挺进东北初期的东北民主联军,再到东北野战军,前后组建的这12个纵队,对于每一位纵队司令员人选问题的考虑,背后都蕴含着东野领导集体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