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则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并在1945年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林迈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并于1936年顺利毕业。
1939年8月6日,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之邀,担任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林迈可结识了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这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历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描述给林迈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林迈可见到了著名作家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是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林迈可的同事。她建议林迈可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提议将他的英文名翻译成中文。
“Mechael”(迈克尔)被翻译为“迈克”,而“Lindsay”被解释为“林”,于是冰心建议将他的名字改为“林迈克”。林迈可觉得这个中文名字不错,但为了与众不同,他决定将“迈克”改为“迈可”。因此,他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林迈可”。
在晋察冀军区的林迈可和一部无线电发报机。摄影者为沙飞。
从1939年开始,林迈可与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着巨大风险,将医疗以及各类技术物资从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偷运出来,输送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0年,林迈可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6月,林迈可与李效黎结为夫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两人逃离北平,前往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一直在那里工作到战争结束。
他们起初待在晋察冀边区,林迈可在那里担任军队无线电部门的技术顾问,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们居住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林迈可担任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的技术顾问以及新华通讯社英文新闻处的顾问,而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为美军观察组(也被称为 “迪克西使团”)成员辅导中文,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工作,继续传播与交流相关知识与理念。他所留下的 “林迈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众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被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战争:1937—1945 年的华北》以及李效黎的回忆录《勇敢的梅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与游击队同行》等书籍中,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也因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诸多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今天继续分享林迈可家族收藏的这部分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从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国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第一辑:
战士们排成一列行走在田垄上。有的士兵明显还未成年。
被日寇烧毁的房屋。
晋察冀边区印钞厂的印刷工人们在休息,1938年。
列队欢迎林迈可和 George E. Taylor前往吕正操将军位于河北任丘的司令部。
1938年5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组建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在冀中抗日时期,冀中军区是游击战争的典范,后期如《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的文艺作品都是以这个时期的真实斗争作背景的。
George E. Taylor(1905—2000 年),中文名为戴德华,是一名历史学家,1938年他和林迈可前往华北八路军根据地运送药品,后在《为华北而斗争》(Struggle for North China)一书中记录了其亲历的中共抗战见闻。
1938年夏,林迈可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与戴德华一起到达在任丘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部,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吕正操司令员表示,中共欢迎所有的外国人前来观察,并宣传抗日斗争。
1938年夏,冀中吕正操司令部欢迎林迈可、戴德华。
士兵和孩子们站在道路两旁热烈欢迎林迈可一行。
夹道欢迎林迈可一行的人们,冀中地区。
在路口的哨兵们,冀中地区。
一座庙宇,歇山顶大殿,匾额题为“大觉总持”,殿前两块碑碣。应该是八路军队伍就驻扎在此处。
护送林迈可的队伍。
冀中地区一个村庄里,村民在围观经过的队伍,两名骑兵属于林迈可的护卫队。
护送林迈可队伍的合影。
八路军穿过冀西地区的一座村庄。
在北京以西的平西地区,一群游击队员在山间小屋旁。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门口的哨兵。为了欢迎林迈可一行,门口两侧还特意贴上了英文标语: “Welcome Dear My English friends”。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阜平被日军扫荡后,转移到了五台地区。
林迈可在冀中军区时向吕正操打听白求恩。吕正操派部队护送林迈可一行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宋劭文领导下的边区政府。
八路军士兵们。
八路军队伍,五台地区。
1938年夏,五台山附近的八路军。
北京附近一个村庄,被日军烧毁的房屋。
街上的八路军士兵,一座三层的市楼,具体位置不知。
一队骑兵经过一座村庄,大量村民围观。
一座村庄中的集市。
墙上的宣传口号:一切经过抗日统一战线,配合主力作战。
根据地指挥部墙上的宣传口号:武装保卫我们的家乡,美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是人类的公敌,加强世界和平战线的力量。
教室里的孩子。原图注释:林办学校。应该是林迈可创办的学校。
一所小学教室,坐满了孩童。墙上贴了很多标语,其中还有几处英文标语:EVERYONE SUBJECTS THE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
1938年,冀中地区的一所乡村学校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学习汉字。原图注释:1938年,日军驻扎村的学校。
冀中地区,士兵们就躺在乡村学校教室里休息。
儿童们被组织起来迎接林迈可等外国访问者。
一名军官的注视下,一名士兵在书写命令。(左手用毛笔写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