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司令打鬼子不行,对付部下倒挺有办法啊!”。
1939年春,某日,时任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二支队司令员宋时轮,怒气冲冲的闯进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的办公室。
没过多长时间,二人就爆发激烈争吵,怒火中烧的萧克,甚至扬言要毙了宋时轮。
萧克与宋时轮都是湖南人,二人同岁,萧克1925年参加革命,宋时轮1923年参加革命,说起来,宋时轮还是萧克的“前辈”,究竟为何,二人会吵得不可开交呢?
原因很简单,萧克以“勾结吴佩孚,企图投敌叛国”的罪名,抓了宋时轮的亲密战友,时任冀热察抗日联军司令员的高志远。
相交多年,宋时轮认为,高志远根本不可能叛变,而且,他对萧克处理高志远一事的手段不敢苟同,他还认为,如果高志远事件处理不好,对于八路军在平西的抗日工作,将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了革命,为了大局,更为了保住一位抗日的好同志,宋时轮这才闯进萧克办公室,与萧克争论!
说起来,高志远也是一位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民族英雄。
高志远,河北滦县人,出生当地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7岁上私塾,14岁辍学回家务农。
7年的寒窗,虽未让高志远满腹经纶,但却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尤其是文天祥、岳飞等人的事迹,让他有了精忠报国的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消息传来,24岁的高志远是愤慨异常,恨不得立马提刀上阵,手刃侵略者。
此事过去没多久,东北大学的学生杨莲芝携弟来到高志远他们村避祸,这让他有了了解沦陷后的东北状况的渠道。
从杨莲芝口中高志远得知,在张学良下令让东北军撤出东北后,东北还有数支义勇军留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守卫国土,这让高志远萌生了拉起一支队伍抗日的想法。
从那之后,高志远在劳作之余就苦练枪法,并且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神枪手。
转眼时间来到1933年1月,这时候日军进犯山海关,时任国民党第五十七军军长的何柱国奋起反击。
为支持何柱国的抗日,高志远变卖自家部分土地并四处奔走,游说乡绅们筹款支援。
除此之外,他还拉起了一支200人的队伍,准备上前线抗日,可惜,走到汀流河的时候,被土匪刘兰亭缴了械,队伍也被遣散,只能掉头回乡。
“初征”受挫,并未打击到高志远的抗日积极性,之后,他还带人去投奔冯玉祥组织的“抗日同盟军”,可惜同样受阻,无奈,高志远辗转前往北平,寻找新的抗日机会。
在这里,他结识了地下党员王仲华,并深受王仲华的抗日思想的影响。
1933年5月,日寇入侵冀东,汉奸奸殷汝耕着手组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开始大肆网罗汉奸走狗,为日寇效力,这让高志远意识到不妙,自己的家乡滦县也可能就此沦陷。
1933年年底,高志远返回家乡,组建了自卫民团,真正开启了武装抗日之路。
果然如高志远所料,等他的民团组建起来之时,滦县也已有了日寇的“代言人”,此人名叫刘佐周,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从30年代初,就为日寇效力。
在进驻滦县后,刘佐周表面装作正人君子,背地里却是镇压抗日救亡,给日寇搞各种侵略宣传,想尽办法麻痹群众。
1934年年底,刘佐周企图兼并滦县各路民团,让这些人为日寇效力,洞悉他的阴谋后,高志远联合其他民团,发动了“马城起义”。
马城起义,在当时震惊一时,为给自己的日本主子有个交代,刘佐周亲率1000余人,对高志远展开围剿,双方在古城展开大战,由于民团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较差,最终民团被镇压。
虽说失败了,但高志远此举,却让冀东民众看清了刘佐周的真面目,极大的鼓舞了抗日热情。
古城战败后,高志远逃到了唐海县,在这里,他听到了个痛心疾首的消息,那就是刘佐周在镇压民团后,对起义民团首领及其家属,展开了残酷迫害,这让他愤恨至极,于是决定刺杀刘佐周。
在唐海县朋友的帮助下,1935年6月,高志远查到了刘佐周的行踪,并设好了埋伏,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他的刺杀,对地下组织不利。
1935年8月4日,高志远再次查到了刘佐周的行踪,并化装成厨师,混入滦县车站,成功将刘佐周击毙。
很快,刘佐周之死,就登上了各大报刊,高志远也成了冀东乃至华北的传奇英雄。
然而,死了一个刘佐周,并未能阻挡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成立,1935年11月,这个汉奸组织还是成立了,这让高志远深感无奈。
在痛苦煎熬中,1937年7月,侵华事变爆发了,高志远的至交好友,地下党员王仲华在组织的安排下,也来到了冀东抗日,这让高志远欣喜不已,他开始四处奔走,号召大家一起抗日。
1938年5月,在高志远、王仲华的奔走呼号下,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成立了,高志远以极高的人望,担任司令员一职。
部队成立后,高志远等人开始某划一场大暴动,本来是定在7月16日的,但由于计划泄露,他们提起7天暴动。
这次暴动,堪称一次冀东全民性的大起义,煤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资本家、国民党人、地主武装,甚至连一些伪政府职员、警防队、保安团等等,都参与其中。
这场起义,参与者多达七八万人,一下子就让高志远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抗日武装。
起义成功后,高志远率部攻打乐亭,光伏倴城,两攻滦县,极大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等1938年9月2日,高志远率部成功攻下乐亭之时,他手里的人马,已经达到了2.4万,成为了整个冀东抗日的主力和中坚。
虽然打下了三座县城,但敌众我寡,高志远的这支队伍,也没进行过系统的军事培训,八路军四纵党委在经过仔细研判后,还是决定留下部分游击队,主力撤到平西整训。
离开家乡之时,高志远曾信心满满的对部下说,等到来年春天,他一定会带着部队,重新打回来!
从乐亭撤往平西,一路上并不轻松,在撤退途中,日伪军对这支队伍围追堵截,多次发生激烈战斗,大量同志都牺牲在了路途之中。
等到达平西,高志远率领的这支部队,人数从几万,锐减到了2000多人,他有多心痛,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高志远依旧没有丧失革命信心,在抗联司令部召开大会时,他慷慨激昂,要求大家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在平西继续战斗下去。
也是在这时候,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接到任命,来到平西,担任挺进队司令一职,跟随他前来的,除了随从,还有抗大支援的100多名学生。
当时,在平西的,除了高志远的2000多人,还有邓华支队的3000多人,宋时轮支队的1500多人,总数加起来,超过了8000。
自己麾下有这么多人,萧克是喜不自胜,摩拳擦掌,想要干出一番事业,要知道,杨得志的一分区成立时,人马都没有平西多,因此,他认为自己可以比杨得志干的更好。
可事与愿违,萧克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高志远想带自己的人马,回冀东抗日!
为什么高志远要回去呢?原因很简单,他麾下都是冀东子弟,乡土情结浓厚,想要去家门口抗日。
这个事情,说白了就是思想问题,只要做好思想工作,高志远部完全有可能留在平西。
即便他们执意要回冀东,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哪里抗日不是抗日?高志远回到冀东,想建立抗日根据地,本乡本土的,不是更容易么?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在此期间,高志远派人联系了吴佩孚,想要通过吴佩孚,搞一些军饷,好返回冀东,但并未联系成功。
虽说如此,但此事却被“有心人”发现了,并且被揭发了出来,说高志远勾结北洋旧军阀吴佩孚,企图给日本人当汉奸!
此事一出,高志远立马被控制了起来,为了找到确凿证据,萧司令还动用了一些非常手段,甚至一些平津过来的知识分子也遭了殃。
然而,高志远在自己的队伍中威望极高,无论遭受怎样的折磨,他的部下,都不愿说他一句坏话。
因为太过分,宋时轮、邓华有些看不下去了,尤其是宋时轮,当初高志远带着队伍撤到平西,是他劝说的,若高志远没来,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他决定替高志远说话,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可惜的是,萧克并未把宋时轮的话听进去,1939年4月27日,高志远被处决,年仅32岁。
也正如宋时轮所料,高志远之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短短几个月时间,高志远部,便有一千多人不声不响的离开,留下的人,也是人心浮动,没办法,萧司令只能把他们派到平北抗日。
可到了平北也没用啊,少了高志远这个“军魂”,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大减,而且还有不少人默默离开,返回老家冀东。
高志远之死,让宋时轮、邓华二人,也是气愤至极,高志远死后没多久,宋时轮便返回延安学习去了。,结果在走到晋察冀时,碰到了老上司聂荣臻,聂荣臻对此事,也是感慨万千。
害怕邓华就此一蹶不振,聂荣臻是极力劝说,最终,邓华答应去雁北继续抗日,但条件是把他在平北的第六团、第七团调到雁北,聂荣臻答应了。
此举,让平北的兵力更少了,萧司令的工作也更雪上加霜,在平西努力了3年,也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1942年2月,挺进军被取消了番号,直接归晋察冀根据地管辖,萧克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