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走进超市饮料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货架上的饮料似乎变了个样。过去的配料表,总是一长串专业名词,什么“苯甲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普通人看得眼花缭乱,仿佛是在做化学实验。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饮料包装上,配料表看起来简单多了,甚至只剩下“水、果汁、糖”几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添加剂:从“工业神器”到“全民嫌弃”

说到饮料里的添加剂,它们曾经可是工业界的“黑科技”。添加剂是什么?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你的饮料更好看、更好喝、更耐放的“万能小助手”。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防腐剂——苯甲酸钠。它的工作原理简单粗暴:防止微生物在饮料里开派对,让你的饮料从生产线出来后,不会短短几天就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甜味剂中的“顶流”——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既能省糖还不用担心喝多了变胖,谁能不爱呢?

再比如色素,它让橙汁看起来像真正的橙子里挤出来的,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提升了饮料的颜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添加剂的出现,让饮料行业的“打开方式”从“短命纯天然”变成了“美味长保鲜”。

在那个时代,添加剂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饮料走向工业化和大规模销售的“敲门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时代变了。添加剂曾经是科技恩赐,现在却成了“全民公敌”。

过去,大家对食品安全了解不多,对配料表上的一长串化学名称更是视而不见,只要味道好、保质期长,谁还在乎背后用了多少添加剂?甚至有人觉得添加剂多才高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消费者开始警惕起“看不懂”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名字绕口的添加剂。

科学研究虽然反复证明,符合标准的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恐惧却是消费者很难扭转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人们不再满足于“可能没害”,而是追求“绝对健康”。于是,“无添加”开始取代“配料丰富”成为了新趋势。

从“0脂肪”“0糖”再到“无添加”,一个个标签成为饮料品牌抢占市场的秘密武器。而在这种趋势下,“添加剂”也从曾经的明星“帮手”,逐渐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添加剂化”浪潮,政策、消费者与竞争的“三重奏”

去添加剂化的浪潮绝不是企业一拍脑袋的选择,而是政策法规带上的“紧箍咒”引导而成。近年来,《食品安全法》几次升级,不断提高食品中添加剂使用的标准和透明度。

比如,对于防腐剂的使用,明确了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剂量,让企业不能随心所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苯甲酸钠这种常见防腐剂,就被限制在饮料中使用的浓度上限,更被要求标明在配料表中。再比如,人工色素的使用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不少高风险的色素被逐渐淘汰。

儋州那大耀之运食品厂所生产销售的烤面包,因超限量使用防腐剂,被市市场监管局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没收违法所得1124元并罚款1.5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温岭市红日供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开胃花菜梗,因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项目不符合要求,被罚款29000元。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政策法规对添加剂,尤其是防腐剂等的严格管控。这种“杀一儆百”的案例,直接把行业拉回了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政策的约束同步,是消费者对食品的期待在悄悄转变。过去,饮料好不好喝、颜值高不高是重点;如今,健康、自然、有机成了新的关键词。

尤其是“Z世代”(1995年后出生)消费者,他们成长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年代,早已养成了阅读配料表和成分表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轻的挑剔者”崇尚简洁的配方,对那些看不懂的化学名称毫不客气地避而远之。他们更愿意为透明化的、强调天然原料的产品买单。这也让“无添加”成为饮料品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必争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饮料行业内部也陷入了一场“无添加”的新内卷。过去,企业之间拼的是谁的饮料口味更好、包装更炫。如今,短配方、无添加成了核心竞争力。

为了脱颖而出,品牌们不仅在原材料上下功夫,还纷纷跨界创新,比如与健康食品品牌合作,推出主打“健康”的联名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著名网上购物平台,已经将 “0 添加调料” 作为单独分类,放在显眼位置。2022 - 2023年期间,零添加酱油的SKU数量由19个猛增至42个,其铺市率亦大幅攀升。

与此同时,创意包装也成了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像环保包装、个性化瓶身设计等,都在强调“自然”和“纯净”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种竞争也压缩了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空间。毕竟,在技术上难以拉开大差距时,品牌往往只能依靠营销手段,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导致市场上出现了“概念化”营销,甚至部分企业用“伪无添加”套路消费者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科技与狠活,质保与口味如何兼顾?

打败科技与狠活的,只能是更厉害的科技与狠活。为了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还能尽量延长保质期,一些企业引入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成功减少了对防腐剂的依赖。

通常2 - 8 秒内,将食品加热到 135 - 150℃。这种高温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使其酶活性丧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处理的食品,微生物含量极低。如果在后续的包装过程中,采用无菌包装技术,就可以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这样,在没有外界微生物再次污染的情况下,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就不容易腐败,从而减少了对防腐剂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企业更是在研发投入,上展现了惊人的魄力。他们斥巨资研发天然替代品,比如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既保持甜度又摒弃了传统人工甜味剂的“化学感”。

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他们还开发了多项新型天然防腐技术,比如通过柠檬皮提取物替代化学防腐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调侃,这些品牌花几百万搞科研,就是为了让柠檬汁能在冰箱里多放两天,但背后的努力却是实打实的科技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添加”真的香?品牌们为啥叫苦连连?

“无添加”听起来美好,但背后却是企业需要承担的高昂成本。选择天然、高质量的原料意味着采购价格大幅提升。

其次,为了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饮料配方往往需要重新设计,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改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烧钱”的硬仗。既要跟上“无添加”的潮流,又要在有限的预算内控制成本,这种两头夹击,让很多品牌只能在创新和盈利之间“纠结式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减少添加剂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却给饮料的口感和保质期带来了新的难题。没有防腐剂的“保驾护航”,产品的货架期明显缩短,运输和储存难度随之增加。

而没有增味剂的调节,饮料的口感可能不再那么“讨喜”,消费者的接受度也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有人吐槽:“无添加是好,可别让我喝到味如白开水的饮料!”品牌们面临的任务就是在健康和美味之间找到一个完美平衡点,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从传统品牌的技术升级,到新锐品牌的自然主义,再到国际巨头的科研创新,无不展现了饮料行业在“去添加剂化”道路上的多样化实践。

饮料行业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无添加”那么简单,而是要实现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用更幽默的话来说,也许终极目标是——卖出一瓶让奶奶觉得“靠谱”、孩子喝得开心、爸妈看了钱包也不肉疼的饮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行业方向的微小推动。未来的饮料市场会变成什么样,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手中。选得越健康,行业走得越远——一瓶好饮料,从你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