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个地主坐了40年牢,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托人给国家副主席王震写信:“您还记得45年前,359旅借的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45年的冬天,寒冷来得格外早。湖北环潭镇的积雪已经封住了所有通向外界的道路,连一辆马车都无法通行。
359旅在执行南下任务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雪封山,部队粮食即将耗尽,数千名将士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
时任鄂北行署的专员李实接到了359旅的紧急求助。这位经验丰富的专员深知,在战乱年代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数千人的口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实带着几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寻找可能提供援助的门路。入夜时分,他们的粮袋里只收集到了少得可怜的一点粮食。
就在这时,李实想起了环潭镇有一户特殊的人家。这户人家不仅家底殷实,而且在抗战时期曾多次资助新四军,是当地有名的开明士绅。
这就是环潭镇廖家寨的廖家,家主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廖家不仅拥有大片良田,还经营着几家工厂,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当李实走进廖家大门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他向毛老太太说明了359旅的困境,以及部队急需粮食的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毛老太太没有任何犹豫,立即让管家打开了粮仓。她说:"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廖家有粮,就应该支援。"
当李实拿出准备好的借条时,老太太做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她接过借条,当场将其撕成两半,掷进了火盆。
"这1000担粮食,就当是廖家捐献给共产党的,不用还了。"老太太的话掷地有声,"只要能让天下太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区区粮食算得了什么。"
当天夜里,廖家的粮仓就被打开了。附近的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用独轮车、扁担、箩筐,将粮食一袋袋运往359旅驻地。
这批救命粮及时送到了359旅手中。在寒冷的冬夜里,热腾腾的粥香飘荡在军营中,数千名将士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
正是这1000担粮食,让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渡过了生死关头。部队得以恢复体力,突出重围,继续执行南下任务。
1947年,环潭镇的廖家迎来了巨大的变故。毛老太太与长子在这一年相继离世,家族的重担落在了廖复初的肩上。
刚满二十岁的廖复初还未来得及调整心情,一场更大的灾难就降临到了廖家头上。当时的地方政府得知廖家曾为新四军提供粮食支援,开始对廖家进行各种刁难和迫害。
廖家的工厂被查封,良田被没收,家产被洗劫一空。曾经富甲一方的廖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沦为了穷困户。
1949年,当解放的曙光照亮神州大地时,廖家人以为苦难终于要结束了。然而,命运跟廖复初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51年,一纸莫须有的罪名将廖复初打入了大牢。判决书上写着"反动派份子"的罪名,刑期是无期徒刑。
从此,廖复初开始了他漫长的牢狱生活。整整四十年,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监狱的墙内,廖复初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数着日子度过春秋。
1990年,年近古稀的廖复初终于重获自由。站在监狱大门外,他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为自己和廖家讨回一个公道。
廖复初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他向各级部门递交材料,讲述当年廖家援助新四军的事迹,但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
没有证据,没有证人,廖复初的申诉之路举步维艰。直到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我为359旅筹军粮》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当年的鄂北行署专员李实。文章中详细记述了1945年冬天,他为359旅筹集粮食时的经历。
廖复初立即给李实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李实看完信后,立刻想到了一个重要人物:当年359旅的指挥官,如今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
李实很快写了一封求助信,寄给了他的老首长王震将军。信中详细叙述了廖家的恩情和廖复初的遭遇。
当王震将军收到这封求助信时,往事的记忆立即涌上心头。他在回信中写道:"赠粮之恩,永远不能忘记。"
王震将军立即着手调查此事,他找来了当年359旅的老战士们。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老战士们对廖家的救命之恩记忆犹新。
1991年的春天,一份份证明材料被整理出来。这些发黄的文件,记载着1945年那个寒冬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王震将军亲自过问此事,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复查廖复初的案件。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当年给廖复初定罪的证据,都是捏造出来的。廖家不仅不是"反动派",反而是支持革命的进步人士。
更重要的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廖家多次为革命力量提供帮助。那1000担粮食的援助,更是挽救了359旅数千将士的生命。
1991年10月,廖复初终于等来了平反的好消息。法院撤销了原判,为他恢复了名誉。#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