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返回祖国大陆的志愿军战俘中,有大约60%是新中国初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确切地说,他们绝大多数接受的是旧中国的教育。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新中国。

纵观他们的一生,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处境 最为悲惨的一群。他们身上,更能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长和欠缺。例如,四川大学的高才生林学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学逋是四川省乐山人,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外语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弃笔投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英语翻译。

1951年5月,林学逋所在的部队遭遇敌军偷袭,在突围时他不慎摔下悬崖,不幸落入敌手,被送进了战俘营。后因为坚决要求回国,在1952年4月7日,战俘营里进行“甄别”的前夜,被72联队副联队长李大安用匕首剖腹剜心,心脏被李大安剁成肉馅,包成饺子吃了。

1987年4月8日,四川大学为林学逋召开的隆重的纪念大会,在美丽的川大校园里竖起了他的纪念碑。

同年,林学逋被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的人民,将他与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一起评为“乐山四杰”。他的名字将永远活在家乡父老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釜山战俘收容所,林学逋是第一个站出来当战俘翻 译的。他在乐山中学上学时的老师,后来又是同一个师的战友骆星一被押送到这里时,他只是暗中打了个手势,竟然没有讲一句话,就跟着美军走了。战俘们望着臂戴“翻译”袖标,在战俘营里走来走去的林学逋,许多人朝他吐口水。

不久,一个美军少校到收容所视察。他在收容所转了一圈之后,神气十足的命令几千名战俘集合,听他训话。当美军少校在讲话中谈到“谁是侵略者”时,担任翻译的林学逋用英语与他争论起来,接着他们又辩论起战俘问题。两人在台上唇枪舌剑,台下几千人一片哗然。战俘中一些懂英语的人,把他们的争执大声译成汉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学逋说:“《人权宣言》在你们美国几乎是人人皆知,它声称要尊重每个人生存权利,不论其种族、肤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地享有自由、民主的权利。《关于战俘的日内瓦公约》也是你们美国人参加的,明文规定要给战俘以人道的待遇。可是,你们的士兵却任意打骂战俘,甚至使用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战俘。号称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国,给战俘发烂军衣,近百人挤一个帐篷,战俘们吃的还不如猪狗。这不是严重违背《日内瓦公约》 和《人权宣言》吗?”

林学逋讲得慷慨激昂,一些战俘的眼中闪出激动的泪 花,连一些美国士兵都连连点头。

美军少校被驳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抡起鞭子,当场毒打林学逋。在几千战俘的齐声抗议中,把林学逋抓出战俘营,押到“审讯室”进行毒打,然后把他直接押往败类们统治最严密的巨济岛72联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是林学逋老师的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华,林学逋的同窗,外语系副教授李运农,后来回忆林学逋时:“他在四川大学上学时,他的英语在全校学生中是非常突出的,如果他到美国去,完全可能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却选择了回国的道路……”

林学逋的高中国文老师骆星一说:“林学逋上中学时, 就偏爱英语,能够用英语背诵《人权宣言》……”

毫无疑问,林学逋是一个英勇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力量和信念,与其说来自于情感,不如说更多地是来自理性,来自他所受到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战俘营里各种传言盛行,有人说战俘要被送到日本下井挖煤,有人说要被送到台湾充当炮灰,有人说要被送到非洲去当苦力……

当战俘们处于绝望和混乱时,林学逋却冷静地对大家说:“我们有权要求返回祖国。”他了解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一名战俘所应有的权利和待遇。他曾经要求美军管理当局给战俘们发放《关于战俘的日内瓦条约》,就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他也没有忘记知识的力量。

70多年前,林学逋用他年轻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些 什么呢?至少,从林学逋身上我们可以想到,长期以来,我们建立在纯朴的民族感情之上的爱国主义,应当得到升华。做一个用人类全部知识武装起来的理智的爱国主义者吧!

——四川大学的林学逋用生命在向我们后人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