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鲸新闻
纵览新闻评论员 牛可心
“紫光灯一照,有荧光反应,原来我们用的都是毒洗发水?”“荧光剂一级致癌物,长期使用等于自杀!”“快把家里的毒洗发水换了吧!”
近期,一些夹杂着“专业术语”的洗发水测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收割巨大流量。测评博主们先是采购了市面上常见的知名品牌的洗发水,然后拿着荧光剂检测笔或者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检测后,众多大牌洗发水出现了荧光反应。对此博主们纷纷表示:“你用的可能是毒洗发水!”视频配文中还不断暗示,荧光剂是一级致癌物,长期使用等于慢性自杀!
在众多测评视频里,紫光灯一照,洗发水马上变色,这触动了许多观众的“产品安全”神经,甚至让不少人大惊失色。可真相会如此简单粗暴吗?关于荧光剂的安全性,早已有诸多官方、权威专家作出过澄清。在毒性方面,根据国家标准《6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1“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荧光增白剂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同等级别。
荧光反应也并不等于有荧光剂。日常生活中能产生荧光反应的物质并不少见,如萤火虫、人的指甲、水果还有部分化妆品原料在荧光笔的照射下也会产生蓝紫色的荧光反应。想要证明产品中荧光剂的含量、种类和危害性需要设计十分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还需要专业的检测机构配合,仅靠光照是远远做不到的。
可以说,光照测评洗发水是实打实的伪科普!类似的“伪科普”短视频还有很多,诸如“火烧面霜”“一杯水测化妆品真假”“荧光剂肥皂事件”等,涉及领域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这些貌似专业的伪科普,打着科学的旗号、借着网络的东风,传播面广,流量巨大。因此,一些机构和个人瞄准了这个“赛道”,把制作散布网络伪科普当成了“流量密码”,主观上故意制造事件拉踩,从而博取流量和关注,实则还是为了带货变现铺路。他们往往忽视产品质量,假货、劣货、冒牌货层出不穷,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频频发生。
近年来,针对伪科普的泛滥,相关部门持续强化治理,出台了诸多文件,采取多种手段,想要让真科普发出更大声量。但伪科普仍如附骨之疽,屡禁不止。细究根源,相当一部分责任在于网络平台。在流量至上的逐利思维驱使下,平台面对那些破绽百出、荒诞不经的伪科普,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但主动放弃了本应肩负的审核把关职责,甚至还大开绿灯,利用算法推荐等为其持续“添柴加薪”。
针对上述乱象,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进一步细化监管法规,明确网络平台在科普内容审核、传播流程中的具体责任义务,制定出详细且可操作的违规惩处标准,让监管执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者,监管力量要实现下沉,定期对平台进行深度 “体检”。同时,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监管。一方面,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伪科普信息的网民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公众的监督热情;另一方面,引导专业科普团体、科研机构与平台合作,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让真科普逐渐走向互联网舞台中央。只有真科普的声音响亮起来,伪科普才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