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2024年12月31日文章,原题:美食旅行已经消亡,但更有趣的事物正在兴起 去年,我和家人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度假两周,没想到旅途中最难忘的一餐是在马德里的湘菜馆Chila。当我品尝着辛辣的帕德隆辣椒和黑豆豉混炒的伊比利亚猪里脊肉,看着隔壁餐桌的中国家庭聊天,突然意识到我们在旅行中体验美食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美食在“第三文化”世界
饮食文化的发展正被移民和互联网发扬光大。为了开拓文化眼界、特地前往某地品尝“正宗”美食的旧模式日渐消失,流媒体平台上的美食纪录片、Instagram上由算法驱动的探店推荐、廉价航班和民宿的个性化组合都不再受青睐。随着全球美食愈发触手可及,探索美食的前沿不在于某个旅游目的地,而在于传统文化和移民侨民扎堆处的“第三文化”世界。
我们所熟知的美食旅行路线,已是“第三文化”世界的替代品。你不必再到巴黎的Ladurée门店买马卡龙,因为美国各大城市的商店随处可见。甚至东京筑地市场上拍卖的同种类鱼,每天也会送到纽约Masa和洛杉矶Sushi Zo餐厅。
影响烹饪文化格局
现在,小巷里鲜为人知的宝藏餐厅会被TikTok书签收录和分享,顾客进店之前就可以研究菜单和了解厨师背景。这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我们所见证的不仅是传统美食之旅的衰落,还有更吸引人的事物诞生。
以马德里的湘菜馆举例,它既串起了西班牙华人的文化生命线,也是好奇的马德里人了解中国本土烹饪的入门场所。食客在那里可以用桑格利亚酒或贵州白酒下饭,这是西班牙和中国传统酒饮的完美融合。
你也不必再跑去德国参加啤酒节、吃德国香肠,在得克萨斯州新布朗费尔斯的香肠节就可以收获体验。你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近300万土耳其人(包括移民和散居海外的人)孜孜不倦地在德国发展自身饮食特色,继而影响了德国的烹饪文化格局。
当游客涌向哥本哈根的时下热门景点,斯德哥尔摩也出现了新兴的非洲侨民美食。这些移民餐厅正不声不响地重塑北欧美食,以猎奇和发酵作为烹饪核心的丹麦餐饮圣殿Noma,相比之下甚至都显得落伍了。在多伦多,印度人主导的菜肴正在生成全新风味;在伦敦,尼日利亚苏亚(一种以花生碎和香料混合串烧的街头烤肉——译者注)正脱胎换骨,其烹饪方式可能广泛影响下一代英国美食。
因地制宜的全新文化表达
纽约将这种现象愈发具象化,这座城市如今拥有一个国际食品市场网络,可以立即获取世界一流的食材和正宗菜肴。例如西班牙最好的伊比利亚火腿、意大利Eataly超市的新鲜意大利面以及杰克逊高地帕特尔兄弟商店的印度杂货。
曾经纽约被称作不同族群聚居的“大杂烩”之地,现在则是全球美食的未来实验室。尽管人们仍会在Katz's Deli等百年老店排队,但崭新的烹饪激情发生在Tatiana等新餐馆,西非厨师正从精致料理手段中提取灵感,这不但是移民和融合餐厅入乡随俗的文化改编,还是因地制宜的全新文化表达。这种演变令人兴奋,因为它无法通过外卖软件或社交媒体体验。如果不亲自去巴黎唐人街和亚裔社区所在地——巴黎第13区,你就无法透彻理解移民社区如何塑造源于法国的文化认同。
下一个世界级的卓越美食,绝非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它正在文化、传统和技术交融的台面上,被有目共睹地创造。(作者布莱恩·李,青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