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七八个机关单位到社区服务捡垃圾,垃圾不够捡!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日前报道,西部某省一段时期曾开展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服务活动,原本是为了进一步联系和服务群众,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周全、流程把控不到位,出现有的社区一天要接待七八个单位扎堆服务的情况,社区干部为了照顾到前来报到的单位,不得不专门为每个单位“量身”策划活动,让上级领导干部来到社区“有事可做”。

有时社区干部没招了,只能统一安排捡垃圾活动,各个单位的干部职工轮番进社区,竟出现“垃圾不够捡”的尴尬景象。

可以说,像这种活动,过去很多时候在一些地方都搞成了形式主义,甚至于可能成了机关干部和社区的又一种负担。如果看的多了,发现机关干部只要是到社区搞服务,大多数都是捡垃圾、搞卫生,再就是交通劝导。这几年有的地方遇到下大雪,还有扫雪除冰的。基本上就是围绕着交通与卫生。

机关干部到社区服务,机关干部从事志愿活动,为什么很容易成为走形式、做样子?为什么还会给社区带来负担?为什么也难以得到机关干部的理解与认同?志愿往往成了指令,服务成了任务,有的干部群众还认为是“不务正业”。

如果说,机关干部总是下到社区,无论是志愿活动,还是服务城市文明,都是围绕着捡垃圾,那么也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市民不够文明,总是随地扔垃圾,那么说明从源头创建文明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环卫水平不够高,有专门的环卫机构,有专门的环卫工人,为何还要那么多的机关干部来参与?日常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为何应付不了城市的运行?

交通文明劝导,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明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机关干部到社区服务,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而不是一种指令性、命令性的工作任务,恐怕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一者,需求问题。至少有三个需求需要搞清楚,一个是机关干部的需求,他们究竟出于怎样的价值与收获去社区服务,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应该说,在当下的公益事业当中,还是有不少机关干部非常志愿参与的。那么,这种到社区服务,如何激发机关干部的志愿?有没有考虑加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

再一个是社区的需求,社区对于机关单位的需求是什么?究竟是安排干部来临时做做活动?还是单位给社区赞助点公益资金,或者是协调、帮助解决一些社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哪怕是一年解决一个,时间长了,很多问题就慢慢解决了。

最为重要的一个是居民的需求。居民希望得到怎样的服务?是没有研究,还是研究了不想去做?居民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应该主要是民生方面的服务,比如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困难救助、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等,还有一些居民反映的诉求矛盾,也需要能够有及时有效的回应。

卫生、交通,不是不重要,而不能总是围着这些活动转。因为相对简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

二者,考核问题。之所以出现捡垃圾的尴尬景象,最起码说明了一个考核问题。因为有考核,所以不得不去完成任务。而考核的异化,也导致服务的异化。一方面,考核注重于查阅拍照留痕、台账资料的体现,机关干部只要到了社区,拍了照,至于干什么,有什么效果,是无所谓的。

另一方面,像卫生、交通更容易体现在表面,很容易被检查和发现出问题,于是,反而忽视了那些不容易发现,却又是居民比较关切的民生问题。

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深化当中,时下,类似机关干部到社区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应该有了大幅减少,希望再次深入开展此类活动时,真正从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需求和考核两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