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保的涵盖范围和返款力度在不断完善,人们看病的负担也开始逐渐降低。
不过医院里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县级医院和药房,甚至大型综合医院,都出现了进口药难开的现象。
为何曾经备受患者推崇的进口药变得一药难求,而这是否又会涉及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
一、央视记者追踪消失的进口药
对于这次关于进口药的调查,央视记者可谓是非常重视了,不同地区的记者相互配合,在多个省份的医院都进行了暗访。
在浙江省某县级医院,当记者问道药房医生是否有某种进口的用于治疗肺炎的注射剂时,得到了医生否定的回答。
而无独有偶,同样的药物,在数百公里外湖南省某药房,同样也只能为患者提供国产的注射药剂。
而一位江西省的居民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也表示到,很多医院都不提供进口药,要患者到药店去购买,而即便是药店,也不一定会出售相关药物。
这一短缺的进口药物,是用来治疗肺部感染的阿奇霉素,其中主要用于治疗儿童肺炎的注射用药剂,是最为短缺的。
根据记者的调查显示,进口的阿奇霉素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为何医院中进口注射剂会面临断供的局面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带着疑惑找到了知名三甲医院的药学部主任张兰。
张医生表示,短缺的进口药在大部分省市重点医院都是能够买到的,短缺的主要是进口的注射制剂。
而注射制剂难以买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其大部分应用场景都在治疗儿童肺炎,主要被供给到了儿童专科医院。
这就使得了阿奇霉素的注射制剂供货量有限,不会被供给到综合医院,而是优先供儿科医院所使用。
除了注射剂之外,大部分的阿奇霉素都能在医院买到进口原研药。
不过在记者的了解之下,即便医院有进口药物,患者也不一定能购买的到。
在一些公立医院,即便有进口药物,患者也难以购买到,这是因为医院对这类药物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
只有部分医生拿到了医生授权,才能有给患者开进口药处方的权利。
不仅是阿奇霉素,许多常见进口药物也是如此。这一现象让许多患者在用药的选择权上,受到了限制。
尽管部分进口药物可以在电商平台或者药店能购买的到,但这又让患者在医保报销上会有着一定困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研药物在医院突然断了供,又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患者的主要选择不再被医院所重视呢?
随着记者的调查,这一切是似乎和我国大部分医院所采取的药品采购政策——国家药品大量集中采购有关。
二、集中采买下失宠的进口药
国家药品集中大量采购,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所进行的药物采买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以采购数量来降低采购药物的价格。
在这个模式下,参与采购的医院一般会以全年采购量的70%,作为承诺采购数额,来和各大药企进行价格谈判。
在谈判中,愿意降价的药企则能获得医院承诺的巨大采购数额,进而获得更大的销售量,而不愿降价的药企医院则会对其采购数量进行缩减。
这一规则的本意是降低医院运营成本,进而降低医保的资金压力。
同样的,药企也能获得更高的销售量,患者也能获得药效一致的药物,是一种三赢的采购方式。
去年十一月,也就是在这种采购模式下,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多张药物,都被划入了医院集采的范围为之内。
在这个模式上,患者熟知的原研进口阿奇霉素报价为每袋5.58元,远高于中标的九款国产阿奇霉素。
很多进口原研药的价格,环比其国际售价,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歧视,这也使得了他们在集中采买的模式下,失去了竞争力。
以缓解高血压的络活喜为例,这种药物在中国的定价高达3.26元/片,而在国际上的价格则显然低了不少。
可以说这些国际药企对我国是切实存在价格歧视的,因而采用价格更为廉价的国产药物,将显著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和医保压力。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在解读医院采购模式的问题上,是这样回复记者的。
顾海认为,中国的医保要优先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基础医疗需求,而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是要兼顾成本和效率的。
他进一步表示,市面上大多国产药物,都通过了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其疗效和进口药物是相近的。
在药效类似、国外药企对中国有着严重的价格歧视以及控制医疗成本的三大背景之下,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仿制药物成为了不二之选。
毕竟,医保的前提是让全民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因而价格昂贵且药效优势并不明显的进口药,在医院的新采购模式中退潮,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即便全国大部分医院都采用了集中采买的模式,按照采买比例,各类药物依旧有30%的份额进行自由采购。
而多地医保局也要求医疗机构,采购一定数量的为中选药物,目的就是为了让患者有多层次的药物选择空间。
可别小看大型医院的30%,如果各个医院都严格落实了30%的自由采购指标,理论上患者只要自费,是完全可以买到进口药物的。
可是实际情况却又不一样了,正如前文央视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医院遭遇的情况一样,进口药物依旧很难在各大医院中购买到。
为什么30%的自主采纳指标,没能给患者带来多样化的药品选择,又是什么让进口药从着30%自主采购指标中消失了呢?
三、医保改革下药物采购与患者需求的平衡
为了完成70%的采购指标,许多医院都把集中采购的硬性指标,视作药物采购中优先级最高的任务。
在这思维的导向之下,如进口原研阿奇霉素的采购则被忽略了。
其实不只是阿奇霉素,对于未中标的药物,大部分医院往往会采取少采购、不采购的措施。
现在大部分医院都会对医生进行开药考核,目的就是控制医生开价格过高的药物,增加患者的医疗成本,这也导致了医生难以给患者开进口药的处方。
在医保改革的大势所趋之下,国产仿制药逐渐代替进口原研药,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虽然专利是保障知识产权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治病救人的药物,专利却又有所不同了。
在国际上,药物的专利保护期内不得仿制,因而在上市后能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大量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不过药物由于其特殊属性,在专利过期后不得续期,因而在专利过期后,其它企业便可仿制该药品,以分享市场。
仿制药在和原研药有着一样的治疗成分和疗效的同时,往往具备着更低的价格,具备极强的价格优势。
原研药在专利过期后,受到仿制药的冲击进而销量大减的事情,在国际上都并不罕见。
因而在我国进口原研药专利到期后,用更为廉价的国产原研药,代替进口药物,属于是非常自然的市场变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2019年相比,集采仿制药能节约1600亿人民币的医保成本。
而这些省下来的钱,为每年新纳入医保体系的创新药物,直接提供了900亿人民币的资金输血。
启动药品集中大量集采,让更多患者能用上创新药物,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患者的个体诉求,我们却依然不能就此忽视。患者买不到进口药物,依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身30%的自由采购指标,就是为了让患者有多样化的选择,而医院为了完成集中采买目标,却将其选择性的忽视了,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国产仿制药物虽然通过了上市销售的准入考核,与原研药物有相同的功效,但是在医疗运用中,却依旧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
这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鞭策:国产药物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质量建设,做到高于行业标准。
而由于人与人的体质不同,一些国产仿制药很有可能针对某一群体不如进口药那般疗效好,为了确保这部分患者利益,更多样的药物选择是必然的。
医保最重要的是确保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保障,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的用药需求。
结语:
面对进口药短缺的问题,尽管我们需要理解并支持,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保覆盖面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是地方医院也不能就此忽略了,患者在实际用药中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政策,确保患者在享受医保福利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多用药选择。
同时国产药物应不断提升品质,赢得患者信任,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