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退热神药”到“洪水猛兽”当我们追溯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总能发现一些曾经百试百灵,后来却销声匿迹的“神药”。
它们中的佼佼者非安乃近莫属,问世之初,安乃近以立竿见影的退热镇痛效果,一举成为风靡全球的“神药”。
但是,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当安全性问题浮出水面,一场声势浩大的“禁药”风暴席卷而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果断禁用。
而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陆续采取了限制措施,唯独我国直到2020年才宣布全面停用。
姗姗来迟的背后有怎样的考量?安乃近又是怎么被大家所厌恶的?
安乃近的辉煌岁月
事情还要从1912年说起,德国化学家劳特列奇首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吡唑啉类化合物,并惊喜地发现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退热镇痛效果。
经过几番改良,安乃近正式出现在医学舞台上,犹如一匹黑马,迅速蹿红,很快安乃近便以其立竿见影的药效,价格低廉等优势迅速征服了医患界。
成为感冒发热等疾病的“标配”,它辉煌一时,身价百倍,风靡程度可见一般,就连在战时医疗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场上,安乃近也成了炙手可热的“硬通货”。
深受军医青睐,战后,安乃近的身影遍布全球,从欧美到亚非,从医院到家庭,无处不在,在那个医疗条件还十分有限的年代,它无疑是平民百姓的福音。
许多疑难杂症都对它俯首称臣,,就在安乃近成为全民“挚爱”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
可是,很快就被淹没在赞誉的呼声中,正所谓“物极必反”,安乃近的辉煌终究如昙花一现。
辉煌背后的滚烫真相
随着安乃近的广泛使用,意外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最初,人们还心存侥幸,将其归因为偶然。
当受害者的名单越来越长,铁一般的证据摆在眼前,人们再也无法视而不见,原来,在安乃近的王冠下,掩藏着触目惊心的真相。
服用它的患者开始出现各种异常,轻则皮疹,重则昏迷,甚至出现死亡,最令人胆寒的是,安乃近竟“偏爱”年轻力壮的青壮年和儿童。
他们本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花朵,却成了这场浩劫中的主要牺牲品,各种研究陆续展开,结果更是恐怖至极。
原来,安乃近的主要成分氨基比林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会导致血液中白细胞骤减,机体失去抵抗力,任人宰割。
可怕的是,它还会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竭。
儿童,这个本该被人类小心呵护的群体,却成了安乃近的重灾区,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一夜之间变得虚弱苍白,他们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承受不住如此毒性的摧残。
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夭折,让人痛心不已,医生纷纷发出警告,安乃近绝非什么“仁慈的使者”,而是一个披着神衣的恶魔。
曾经让人充满希望的退热药,现在却让人闻之色变,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个曾经的“救世主”早已戴上了罪恶的枷锁,人们必须尽快摆脱对它的依赖,去寻找新的出路。
一场围剿安乃近的运动迅速席卷全球,这个“药中之王”就这样被大家所痛恨。
“围剿”行动迅速展开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欧洲等地就陆续出现了安乃近致死的病例报告,各国药监部门敏锐地嗅到了危机的气息,率先出手的是将公众健康视为己任的发达国家。
1965年,澳大利亚果断宣布禁止安乃近的进口与销售,紧随其后的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行动,下令停售安乃近及含有氨基比林的大部分药品。
到70年代末,西方主要国家已基本告别了这个“问题药物”,发展中国家虽起步较晚,但动作也不含糊,在国际药品监管的示范下。
巴西、印度等国陆续对安乃近说“不”,有的选择逐步淘汰,有的则一刀切,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多次发出警示,敦促成员国将安乃近从医保药物名录中剔除。
令人惋惜的是,我国与安乃近的“孽缘”却迟迟难以斩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安乃近已在多国被视为“洪水猛兽”时。
国内仍有数百种含安乃近的药品在售,制剂覆盖口服、注射等多个剂型,其受众之广前所未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安乃近问题上存在如此大的时差,这与我国药品审评,不良反应监测等体系的相对滞后有关。
同时,也折射出某种根深蒂固的药品使用观念,那就是过度崇拜“特效药”,迷信单一成分的“神奇功效”。
诚然,每一个时代都难免会出现一些医学认知的局限和偏差,但教训的代价实在太过惨重。
它提醒我们,没有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任何药品的生产和售卖应该通过实验以后才开始,不能急于求成。
黯然退场
2020年3月17日,国家药监局的一纸公告,宣告了安乃近在中国市场长达数十年的“统治”正式终结。
自此,这个问题药在我国的身影被抹去,它曾经创造的辉煌,如今也随风而逝,昔日被视为“万能药”的安乃近,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禁用安乃近近半个世纪后,这场迟来的“围剿”行动才姗姗来迟,难免让人唏嘘不已,这固然是医学进步的结果,但更应引发全社会的反思。
安乃近的兴衰史再次证明,任何药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需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作为医疗体系的参与者。
无论是医生、患者,还是药品生产部门,我们都要端正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对待每一种药物,既不盲目跟风,也不轻言否定。
应秉持慎之又慎的科学态度去认真对待,未来,我们无法预知还会有多少个“安乃近式”的教训在等待我们。
至少可以确信,在汲取了这一教训之后,我们在药品安全治理方面必将更加成熟得当,“安乃近时代”终结,也许正是药品安全新时代的开端。
至此,我们终于揭开了安乃近这个“神药”背后的真实面目,见证了它从巅峰到低谷的跌宕人生,它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更饱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这段故事中吸取教训,去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用药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药研制可谓日新月异。
再多的新药,也无法替代一颗负责的心,希望安乃近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愿我们携手共创一个药品使用更加科学的未来。
结语
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药品安全的重要性,每一种药物都像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去平衡利弊,审慎选择。
作为公众,提高警惕,学会理性用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监管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定能开创医药管理的新纪元。
参考资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0年3月17日《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注销安乃近注射液等品种药品注册证书和修订安乃近相关品种说明书公告的说明》
澎湃新闻2020年3月20日《中国禁产禁用“退热神药”安乃近注射液,多国40年前已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