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中国高层都会聚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CEWC,总结过去一年,展望规划未来一年的任务,这是外界观察中国的好机会。
从两个方面看,中国今年的情况比较暗淡。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即使未考虑通胀调整这一因素,也低于预期。不过,实际通胀水平也不高——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月同比仅上涨0.2%。这两项数据反映了中国家庭的长期谨慎心态。自2022年春季新冠疫情FK以来,消费者信心从未真正恢复。
未来呢?2024年支撑经济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将面临新的压力,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新一轮贸易战。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大选获胜后,他进一步表示,如果中国不能遏制芬太尼流入美国,他将额外加征10%的关税。芬太尼是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其化学前体基本都来自中国。中国国内一些评论曾希望特朗普会用这10%的关税威胁取代之前更高的关税,但特朗普声称,芬太尼ChFa是附加的“额外关税”(additional tariffs),并非替代。花旗银行的粗略测算显示,如果C政府不采取应对措施缓解冲击,这么高的关税将使中国经济增速下减2.4个百分点。
面对这样的局面,参加CEWC会议的人便有很多事要做:在贸易战爆发前刺激消费,并在关税(可能)上调时减轻其对需求的冲击。历史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对西方的出口崩溃,但通过政府的救助计划,经济仍实现快速增长。当时,中国是全球刺激计划的超级大国,通过国有银行放贷、国企扩大支出,迅速激发起巨大国内需求。同时,富有活力的房地产市场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当时这个市场易热难冷。
但与2008年相比,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刺激计划显得迟缓、谨慎,且效果不如人意。虽然政府逐步下调了主导利率、按揭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信贷需求仍然疲软。为了重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政府敦促银行向“白名单”内的优质房地产项目提供贷款,但银行依然持谨慎态度。央行今年5月还推出了3000亿元人民币(约410亿美元)的低息再融资计划,鼓励国企收购未售出的房产(存量商品房)并将它们改造为保障性住房。但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截至11月23日,这一计划的使用率还不到15%。
在经济下行过程中,本轮刺激计划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过去的刺激力度过大。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2008-2009)后的信贷大扩张,导致了巨额债务、产能过剩和大量房产积压。新领导决心不再重复这一做法。2015年经济增长放缓时,C提出了新的口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压缩工业产能、减少房地产库存和降低企业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支持的准企业(融资平台)的债务。这一理念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三道红线”政策(指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三项要求——编者注),对房地产开发商实行严格借贷限制,很多开发商在2021年后陆续破产。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好意,但这一思路在2024年阻碍了经济复苏的努力。中央政府增加了借贷(指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但仍对负债居高的地方政府施加财政纪律约束,迫使它们削减开支。银行也对向白名单开发商放贷持谨慎态度,担心贷款可能成为坏账而遭受损失。供给侧改革中曾有一种做法是,银行被要求通过贷款变成持股方式以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债转股”)。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高层将不得不优先考虑“刺激需求”而不是强制执行财政纪律。最近的政策迹象表明,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
11月,财政部宣布将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新增债券,用于置换约10万亿元人民币的隐性债务,这些债务主要由地方融资平台持有(设立它们的初衷是绕过借贷限制)。此举将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据研究机构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的亚当·沃尔夫(Adam Wolfe)分析,到2025年,这项政策将释放约1.2万亿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原本得用于偿还旧债。
这种政策转向同样体现在今年的CEWC会议上。“大力提振消费”和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政府九项经济任务之首,超越产业升级这一项。而自2015年以来几乎在每次官方会议报告中都会出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今年则被注意到首次“缺席”。
政策制订者已经确定了优先项,他们准备如何实现目标?
房地产市场初步企稳或许会提供帮助。11月,新建住宅销售同比略有增长,这是三年多来的首次增长(不包括2023年初封控解禁后的短期激增)。房价也似乎开始趋于平缓。这些变化可能会提振那些财富与房产紧密挂钩的消费者的信心。
为了让消费者“打开钱包”,一些城市可能会尝试发放电子消费券,像上海近几个月就分发了消费券。这些消费券提供餐饮、电影、酒店和运动类消费的折扣,只要消费者的支出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此外,中央政府还有意扩大以旧换新计划,鼓励家庭升级汽车、冰箱、空调和其它家电设备至更新型号。这一政策已经促使11月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2%。不过,当月的整体零售数据依然疲软(同比增长3%),部分原因是“双十一”购物节导致不少消费被前移。
为了进一步鼓励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领导者承诺增加养老金和医保补贴。高盛公司的研究预计,2025年中国政府的广义财政赤字率(赤字占GDP比重)可能提升近2个百分点。在未来一年,中国需要通过以往忽视的措施来提升国内消费。这或许可以称为“需求侧结构性改革”(demand-side structural reform)。
(原题:The difficult path 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