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楷书四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于柳公权的楷书,大家却呃~如果要论其粉丝数量,柳公权很难和其他三家相提并论。

柳公权楷书学习人数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技法复杂,点画与结构要求严格,稍有偏差便失韵味,易陷入呆板,学习难度高;

其二,笔画装饰性强,学习者易受束缚,难以形成个人风格;

其三,学习见效慢,需长期坚持才有进步,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其四,创作难度大,对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要求高;

其五,与现代审美契合度低,其严谨刚健、规整的风格不符当下追求自然随性的审美;其六,参展机会少,入选获奖概率低,使不少人放弃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公权,生于唐代,他生活在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自幼便对书法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凭借着极高的悟性与持之以恒的练习,逐渐崭露头角。

柳公权的学书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执着。在成长过程中,他遍临诸家法帖,汲取百家之长,既钻研古人的用笔精髓,又融入自己对书法的独特理解。

早年,他不断锤炼笔画,力求每一笔都精准有力;随着技艺的增进,他开始在结构布局上苦下功夫,探寻字体间架的和谐美感。历经岁月的磨砺,他逐渐形成了骨力劲健、结构严谨的书法风貌,声名远扬,引得众多学子慕名前来求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其代表作《九疑山赋》更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作者李郃是唐朝湖广第一位状元,来自湖南永州宁远下灌村。

他 于828 年高中状元,837 年调任长安结识柳公权,二人同朝共事,李郃拜柳公权为师研习书法,情谊深厚。

出于对家乡九疑山的热爱及弘扬虞舜文化之心,李郃精心撰写《九疑山赋》向柳公权求字,柳公权于公元 844 年,67 岁时,正值书法造诣巅峰,欣然提笔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九疑山赋》此帖尽显柳公权的卓绝功底,笔法刚劲有力,起笔或藏锋、或切笔,入纸后顿笔回弹,衄挫、调锋动作明显,行笔中锋为主,笔画瘦硬清健,似有 “扛鼎” 之力,力透纸背,完美诠释 “柳骨” 风采。

结构严谨精到,结字中宫紧实、四面开张,内紧外松,重心稳且错落有致,静动结合、虚实相生,骨肉匀称,相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在结构与点画精到程度上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笔一丝不苟,通篇 601 字,字字精雕细琢,笔画粗细变化自然微妙,肥瘦得中,转换精到准确,无笔不妙。

整体风格清朗洒脱,于端庄秀雅、刚健婀娜中展现灵动,既有楷书规整,又具行书自然,清新脱俗、高雅大气,被赞为 “古今小字第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有书家对《九疑山赋》的真伪存疑,认为可能是后人仿刻,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单从此帖的书法功力而言,它颇具柳体美感,是柳体书法学习的绝佳范本。就算是盖去其落款,不给他附带名人效应的情况下,此帖依然能从众多的柳体从中脱颖而出。

您认为呢?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