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在小说《故乡》中批评闰土带着香炉和烛台,是批判偶像崇拜的意思,但他又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所谓的希望也是偶像,只不过没有以实体形式存在而已。民间有很多神灵塑像,香火鼎盛。当然也有一些神灵塑像失去了信仰,沦为了花哨的工艺品。
神灵刚刚产生的时候,是人们一种主观意识的反映,也是人们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的一种崇拜现象。最原初的神灵没有形象,只是人们意识中的某种观念,后来有了部落中的英雄人物,人们才崇拜英雄,而英雄死后就会变成人们崇拜的神灵。人们会用泥塑英雄的形象,用泥塑自然界中神灵的形象,而且几乎所有的形象都成了人的形象,有脑袋,有四肢,还有鼻子有眼。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神灵的形象。所谓的神灵只是人们主观情感的塑造物,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反映,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神灵形象的演变有一个过程,最初的神灵形象可能比较狰狞,是动物的形态,后来经历了半人半兽的形态,仍然让人觉得比较恐怖,甚至有违人伦道德,也就发展成为人形的状态。不论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还是八仙,都有人形的形象,即便是十二生肖也都有人形的塑像,穿着铠甲拿着不同的兵器,只不过脑袋是动物脑袋的形象而已。
人们信仰什么神灵就会给什么神灵塑像,而神灵谱系繁杂,数量众多,不是一个人能够崇拜过来的。于是,人们有选择性地崇拜神灵。也就是说,人们崇拜神灵,带有了赤裸裸的功利属性,而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求子的去求送子观音,求财的去求财神,求平安的去求佛祖,求病好的去求药王爷。神灵就像人间的官员一样,各司其职,还不能越位,除非经历朝代变换,一些神灵身兼数职,不然某个神灵管什么事情是一定的,不会跨越管理的范围,以免弄得神灵谱系混乱,人们就不知道该崇拜哪个神了。神灵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进而形成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会移情,把主观情感移注到外界事物中去,就认为外界的事物带有了人的情感,其实外界事物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的主观情感联系不大。人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天上云卷云舒,感觉世界很美好,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天上的云奇形怪状,好像在嘲笑自己,觉得世界很不友好。看什么就会把情感移入到什么身上,进而让这种东西带有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事实上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看了以后带有人的主观情感,不然社会就会乱了套。倘若一个人认为狼是邪恶的东西,狼就变成了邪恶的东西,另一个人认为狼是可爱的东西,狼就变成了可爱的东西,那么狼到底是什么东西,人们就不明白了。
人民崇拜神灵塑像,会认为神灵塑像带有神气,即便人们主观意识认识的神灵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个神灵崇拜的时候也会带有相同的信仰,产生相同的功利目的。一旦神灵塑像不灵了,或者神灵塑像被权贵抛弃了,那么神灵塑像就会成为人们手中的玩物,经过商业运作之后,沦为花哨的工艺品。从十二生肖的发展历程来看,制成十二生肖的塑像一般会沦为花哨的工艺品。十二生肖崇拜起源于远古部落的图腾崇拜,当时崇拜的动物非常多,后来经过大一统之后,整个王朝要确立崇拜的图腾对象,就要对所有的图腾进行归纳整理,最终整理成了十二生肖,似乎要合乎十二时辰,算是古代术数的一种说法。十二生肖是动物的形象,除了被改造成人身兽头的形象之外,就是被制作成很多手工艺品。有钥匙链,有毛绒玩具,还有陶瓷的工艺品。民间流行兔儿爷的崇拜,在八月十五之前,泥塑的兔儿爷卖的价格比较高,而八月十五之后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很容易被损坏。八月十五之前,人们崇拜兔儿爷,有民间信仰的意思,也带有赤裸裸的功利属性。只是求兔儿爷为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保平安,后来又衍生出兔儿奶奶,弄成一对儿来销售,当然比单个的价格多了一倍。过了八月十五之后,人们就不再求助兔儿爷和兔儿奶奶了,于是兔儿爷和兔儿奶奶就成了儿童手中的玩具,因为它们没有任何用处了。似乎神灵已经借助塑像飞上天了,而留下的只是泥做的躯壳,也成了廉价的工艺品。
至于泥关公塑像,面塑的关公像,还有塑料以及陶瓷制作的关公塑像,都成了一种摆件,甚至成了一种工艺品,还有的摆放在汽车里,只是要求神灵保佑,出入平安。挂在钥匙链上的神灵塑像似乎能够保佑人,叫做神灵随身,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作用,没有神灵,有的只是充当廉价工艺品的神灵塑像,而这种塑像似乎已经失去了信仰的意义,只是沦为人们功利性的求助对象,甚至连同功利心都没有了。试想,神灵塑像和钥匙们整天混在一起,和杂物们混在一起,还有什么值得崇拜的呢?失去信仰的神灵塑像会沦为花哨的工艺品。会被商人们成批量制作,成批量销售,只是被当成赚钱的工具,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神性可言了。不懂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样的神灵塑像,总是觉得可爱,而不会有任何庄严肃穆的情感产生,也不会产生什么崇拜的心理了。
在信仰普遍缺失的年月。很多神灵塑像会失去人们的信仰,沦为花哨的工艺品,当然也是商业发达的标志,但并非人性苏醒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