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这一恼人的症状,一旦缠上患者,往往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痛苦。当震颤持续超过三年,身体的气血已然受到严重损伤,此时单纯依靠活血化瘀之法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实际上,人体有三个关键之处,若能先行滋补调养,或许能为缓解震颤症状打开新的突破口,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宁静与舒适。
一、震颤三年,气血之殇
震颤的长期存在犹如一场 “持久战”,不断消耗着人体的气血。气血在中医理论中,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则起着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关键角色。当震颤持续三年之久,气血的生成逐渐难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损耗却日益加剧。一方面,气血的亏损导致筋脉失于濡养,使得震颤的症状愈发明显且难以控制。原本轻微的手抖可能逐渐发展为四肢乃至全身的不自主抖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穿衣、书写等基本活动都变得异常艰难。另一方面,气血虚弱还会引发身体其他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
二、活血化瘀之困局
在应对震颤问题时,许多人最初会想到活血化瘀的方法,这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 “瘀血阻络” 可能是导致震颤的一个因素。然而,当震颤已持续三年且气血已伤的情况下,活血化瘀之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在气血亏虚的状态下,身体的正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减弱。此时单纯地活血化瘀,不仅难以有效祛除瘀血,还可能因为过度耗散气血而使身体更加虚弱。就好比一条干涸的河流,河道中虽有淤泥(瘀血),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流(气血)来冲刷,强行清理淤泥只会让河道更加破败不堪。此外,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对脾胃造成一定的负担,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又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的生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震颤症状难以缓解,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三、关键在补的三处
脾胃
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在震颤三年气血受损的情况下,首先应着重滋补脾胃。脾胃功能强健,才能运化水谷,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在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南瓜等。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无论是煮粥还是煲汤,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薏米健脾祛湿,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气,改善脾胃的运化环境。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对于调理脾胃虚弱有很好的作用。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可蒸食或煮成南瓜粥食用。
肝肾
肝肾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震颤久不愈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因此滋补肝肾是缓解震颤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枸杞子、桑椹、黑豆等。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可炒熟后直接食用,或制成黑芝麻糊饮用。核桃补肾固精、润肠通便、温肺定喘,每天吃几个核桃有助于补充肝肾之精。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可直接嚼食,也可用来泡茶或煲汤。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新鲜的桑椹可直接食用,也可制成桑椹膏长期服用。黑豆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可煮成黑豆粥食用。同时,中医方剂中的人参、茯苓、黄芪、附子等也是滋补肝肾的经典方剂,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选用。
气血
震颤三年气血已伤,直接补充气血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除了通过饮食调养脾胃以促进气血生化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阿胶、猪肝、菠菜等。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补血的常用食材,可直接食用,也可与其他食材一起煮粥、煲汤。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可煮成桂圆粥或桂圆水饮用。阿胶是补血的良药,具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的功效,可烊化后服用,但阿胶滋腻,脾胃虚弱者不宜单独大量服用。
王世龙中医师说:“如果想采用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很重要,因为治疗都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一人一方的针对性调理治疗,具体还是需要医生给予相应的诊察,设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的就诊方式分为,来北京面诊和互联网远程视频看诊两种”。
王世龙大夫北京出诊时间:每周二,周四,周六(每个月会去深圳,广州坐诊)
咨询电话:15712958063
微信:bjzy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