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真是“富贵迷人眼啊”。最近,江苏出品的年末压轴好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上线,精美复刻的《清明上河图》实景,把观众代入北宋东京的繁华幻梦。
剧中呈现的《清明上河图》,也是最负盛名的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版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而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名画中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它的作者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
《清明上河图》从北宋到明朝,竟然有了“同胞兄弟”?这相隔近400年的两幅画到底有怎样的渊源呢?《清明上河图》的“密码”原来藏在江苏!
《清明上河图》和它的“二创”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被视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可不是现在才有名,而是一诞生就成为皇家收藏,此后也是在世家豪门、文人墨客中流转,能亲眼看到它真容的人其实并不多。反倒是各种摹本、仿本等“二创”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画家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仇英是太仓(今属江苏)人,后来迁到了吴县(今江苏苏州),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派”。仇英参照张择端的构图形式,将他生活的明代苏州城“搬”进图中,画出另一幅《清明上河图》。
和张择端版本相似,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条贯城而过,船只密集的河,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图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据学者考证应该就在苏州阊门。
顺着河道,从城门外进入市集,横跨两岸的虹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桥下船首尾相接,运河两岸一片繁忙景象。画中2000多个人物,动作各异形态传神,街道上的作坊、酒楼、茶馆、当铺,招牌林立热闹非凡……将明代苏州城和江南风物定格在了图中。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为啥会有这么多生活细节?《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中的一段话可能藏着答案。相较于“明四家”里的其他几位,仇英生于工匠之家,初为漆工,擅长以漆作画,后致力绘画,以卖画为生。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过往,他笔下才那么有“烟火气”。
好吃的食客、发呆的店主
这才是真正的“江南百景图”
细细观看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能找到很多有趣的细节。
休息中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发呆的桥上人……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专车、捕鱼、盖房、打架……这里有各行各业的人。青楼、学堂、面店、花店、儿童诊所……各种铺子门店,仿佛带人们穿越千年,感受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
船夫与搬运工,偷个懒吧
肉店与租车店,何以解忧?唯有发呆
桥上的人,看着涌动的春水,思考着人生
独轮车与四轮车,哪个坐着更舒服?
古人打架也爱薅头发
这边跑马、射箭,那边亭台品茶,好雅兴
听戏追星,不知道那会的票好不好抢
民间娱乐,除了蹴鞠和摔跤,还有西域杂耍
怎么能少得了吃?旁边就是河,这鲜鱼面差不了
参苓补糕,流传已久的保健品
花店与南货,明代人的浪漫不比我们少
商家大促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这些散落城市的人物、店铺、建筑,仇英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笔法,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绎出一部真正的“江南百景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水韵江苏
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的作品更应题,“清明”“上河”图,画面凸显了两大要素,时节和河水。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请横过手机欣赏)
从画中,欣赏者能明显感受到“春暖花开”,卷首上部描绘开阔的湖面,画家以纤细柔软的笔触勾画出翻涌的春潮。不远处,两只帆船正缓缓驶来。画面下部为丘陵与近岸。从地貌上来看,这里描绘的很像是苏州城南的太湖沿岸。
树林间,牧童于牛背横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卷深处。一时间,悠扬的笛声仿佛穿透薄雾,回响于观众耳畔,一幅清明时节的江南春景,徐徐展开。
随着画面,我们走进苏州城,湖面转入运河,繁忙的水道景象映入眼帘。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桥上突然显现的吉兆与桥下遍横尸首的船只,成为剧中第一个谜团,也是全剧的重要情节。在仇英笔下,也有同款虹桥和往来船只,这里也发生过什么神秘事件吗?不得而知,纯靠想象。
不过,仇英的画作更加鲜明,情绪更加积极。明代林应训在《江南漕渠志》中记载,大运河苏州段有三条重要的运河支线,即至和塘、元和塘和松江运道。
运河开通后,苏州成为海运和漕运的交汇城市,来往的货物不但可以通过运河南北输送,还可以通过娄江、吴淞江等河道入海,沿海路北上南下。运河的贯通,让苏州城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明清时期,阊门、胥门以及枫桥、上塘、山塘等地极为繁华,画作中也可以感受一二。
运河水流过苏州,在两岸留下了诸多遗迹,含“桥”量很高。画中的这座虹桥,只是无数座苏州桥的缩影,古今时光也在这一座座“桥”上相聚。
不少专家认为,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在于为“清明上河图”注入了积极乐观的灵魂。郊外的淳朴快乐,城内的花花世界,在这清明时节,都交融在这生机勃勃的江南图卷之中。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图 | 《清明上河图密码》剧方
视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