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蜿蜒流淌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的经济与文化,对文人墨客来说这条河更是绝佳的创作素材。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千载流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运河主题书画展”开展以来备受关注。展览汇集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的80余件大运河相关书画藏品。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郭良实介绍,大运河主题书画展从国计人文、生态三个方面展现了大运河由古至今的地位,以及对于沿线地区的影响。展览将持续至 2025年1月5日

难得一见《潞河督运图》原件参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运河长卷,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乾隆年间画家江萱绘制的《潞河督运图》。本次展览中,难得一见的《潞河督运图》原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来此亮相,成为分量最重的展品之一。展柜中,长达6.8米的画卷核心部分全部展开,北运河一带的漕运盛景与民俗民风在这幅绢本设色画中一览无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名为“潞河”督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江萱本人没到过通州,只是因为他的好友,时任通州坐粮厅差使的冯应榴邀请他画这幅画,他就看着天津的景象画的通州;另一种说法是明清到民国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这一段北运河都叫潞河,并非仅指通州。”郭良实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运河上达北京,下通天津,与南运河交汇于天津三岔河口,曾是京都水运要道,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盐、茶、米、粟、麻、丝,殿堂之需大木、金砖、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运来。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必须在直沽转驳启运,其中漕粮大部分沿北运河北上至通州进京。长芦漕盐则交付海河东岸盐坨收贮,由盐关厅分拨各省及京中军民所需。

细观长卷,画中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两岸桃红柳绿,田园、农舍、店铺、寺庙错落有致,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人们有的卧于漕船上,有的行于浮桥上,有的在岸边招手、挑担……百年前漕运两岸的烟火气透过画卷升腾起来。郭良实介绍,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0多条,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800余人,生动描绘了乾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

再细看画中人物,便会发现有不少头戴红顶官帽的官员。“画的主题是‘督运’,内容重点自然在反映官员的‘督运’活动上。当时,负责验粮的官员很多,据说漕粮运输每过一段都要查验,以防漕粮出纰漏,比如船上的船丁有时候粮食不够吃,可能会吃一部分漕粮,再往里面掺点沙子之类,让粮食变潮发胀,以达到同样的重量和体积,所以查验次数很多。”郭良实说。

画中的一些细节也透露出当时有趣的漕运景象。只见画中有一处浮桥,与其他浮桥不同的是,它并未连通至对岸,而是留出了一段距离,一艘漕船正从空隙处驶过。“这处浮桥是可以移动的,需要过船时可以撤掉两段,船走后再搭上供行人过河,记录了当时漕运河道独特的交通场景。”郭良实说。

明代《清明上河图》描绘运河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更是中国文物的代表。张择端在5米多长的画卷上,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此次展览中,让不少参观者排大队打卡的就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此图非彼图。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作可不止一幅。此次参展的,是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仇英以其居住的苏州城为题材,创作了这幅画作,描绘了明中期苏州城的繁荣景象。由于保护文物的原因,目前,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已经撤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可看大图)

两幅《清明上河图》有诸多不同。最直观的便是画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水墨风,线条较为粗犷;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为设色,线条十分纤细,尤其是远处山峰的处理,很像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内容上,两版《清明上河图》虽然取材的城市不同,但都描绘了河两岸的繁荣景象。作为画眼的桥,也各不相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为木制拱桥,桥上是草棚凉亭,桥下是汴河;仇英《清明上河图》中为石制拱桥,桥上是木制售货亭,桥下便是运河。

郭良实介绍,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将明中期苏州城里的文人士大夫深宅、郊外的乡绅小院、酒馆茶棚、商贩店铺等屋内的陈设进行了细致描绘,家具考究,铺陈文雅,整个画卷包含了诸如戏台、婚娶和赶集等多个生活场景,场面可谓宏大生动。场景各有特色,毫无雷同,是为数不多的全方位准确还原了当时苏州城内图景的绘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井人物更是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灵魂,比如其中体现出的明代服饰森严等级制度。郭良实介绍,图中涉及人物形象两千多个,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但服饰各异。以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群像为例,场景中虽仅五六人,却代表了当时女子的典型装束,坐在踏板上正在荡秋千的女子,上着襦衣下穿齐腰长裙,其襦衣交领右衽、窄袖,中系腰带和宫绦,下穿多幅长裙,裙腰与腰部齐平,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这种装束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唐宋时期的服饰特色。

来看漕运“新闻图片新闻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漕运史上,发生着太多故事。展厅内的一幅《漕河祷冰图》便记录了漕运中的一则小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嘉庆二十三年,时任户部给事中的陶澍沿运河南行视察漕运,行经扬州附近的露筋祠时,北风劲吹、湖水结冰。此时北上回归的漕船出长江的只有一半,其余漕船冻结于此。陶澍“深恐贻误漕行”,便斋祷于露筋娘娘。第二天风和日暖,河水解冻,漕船成功出江。陶澍便让画家黄钺把这幅“漕河祷冰”的场景画了下来,后面还提了大量文字,把整件事记录下来。画中只见数只漕船行于江面上,岸边几个身着官员服饰的小人似在交谈,身后是苍翠环绕间的露筋祠。郭良实道:“这就是当时的‘新闻图片’和‘新闻稿件’,用直观的形式做了报道。”

千年漕运史,也塑造着运河畔的人文风物。清代画家朱岷所绘的《秋庄夜雨读书图》描绘出天津盐商查日乾一家于夜雨中的水西庄读书的情形。当时,随着天津逐步成为长芦盐的核心产区,众多盐商富贾从周边,甚至是两淮地区沿运河来到天津定居,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天津本地的盐商也迅速崛起,查日乾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良实介绍,水西庄为查日乾所建的私家园林,因位于运河畔,有用之不竭的水源,因此有山有水,一派江南园林之风。乾隆南巡时曾先后四次住在此处。园中有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览翠轩、花影庵、泊月舫、碧海浮螺亭等多处景致,是文人雅士吟诗酬唱的佳境,留下大量诗、文、图像,也是大运河天津段重要的文化节点。画中以水墨为主,勾勒出垂柳、亭台、屋舍、山石,再现了雨中水西庄莽苍萧瑟的情状,隔着画卷仿佛能感受到氤氲水汽。

郑板桥书法记录运河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现运河文化的,不仅有丹青,还有书法。

来到二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扬州竹枝词稿》首先映入眼帘。郑板桥所书的是清代诗人董伟业创作的《扬州竹枝词》九十九首。“谁家年少好儿郎,岸上青骢水上航。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诗中可以窥见清代作为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扬州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款识处题写,“昔人书法之玄妙,多以无意得之,逸少醉本《兰亭》,颜鲁国公《争座位帖》,皆是也,偶有客觅董耻夫《扬州竹枝词》,骤不可得,因记忆成稿。誊清与之,然誊者不及此脱稿多矣。无意之妙胜于有意。要需极老极熟之后,当知其放而遒,活而炼,草率者不得借口。”长卷上的白纸黑字不是方方正正,而是显得随意潇洒,是郑板桥凭借对诗词的记忆书写的,正是“无意得之”。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张群琛 、李若晨

摄影: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