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京东商城搜索“空调1.5匹一级能效”时,搜索页前半部惊现多家冒用格力空调标识的商家。比如类似久预电器专营店、纳帅生活电器专营店和桑霓冰洗空专营店等,在搜索页面堂而皇之地展示出了“格力(GREE)空调”标识,标价1500元左右的1.5匹空调,点开详情却成了李鬼格力——是一款杂牌产品,“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冒行径昭然若揭,而京东对此竟未加有效处置,任由违法者占据搜索页显著位置。
问题是,这并非个例。本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有消费者在京东平台购买的“小米涂乐液晶电视”并非小米品牌,而是白牌“三无产品”,使用一个月后,屏幕就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
11月份,有消费者在京东平台购买了一双“儿童回力”鞋,收到货后发现是“三无”产品;7月份,一位张先生在京东花费4247.5元购买了一台TOTO马桶,经过TOTO官方渠道证实,并非该公司生产。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显示包含“京东三无产品”的投诉共有8756条,涉及多种商品。另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数据显示,在2024年“双十一”期间,平台共收到14598件关于京东的投诉,在各大电商平台中位居榜首。
专家表示,此类假冒名牌产品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能花费高价却购得低质产品,同时也会对被冒用品牌声誉造成极大伤害,冲击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商平台在广告投放和流量分配机制上的漏洞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了追逐广告上的商业利益,不少电商平台对于流量的流向疏于管理,只要商家肯砸钱买广告位,就能获取更好的推荐位和更多的流量曝光。不法商家就钻了这个漏洞,借机将假冒产品推送到消费者眼前,以谋取不当利益。
此外,电商平台的商品审核与监管环节也存在缺陷。尽管有审核机制,但因人力和技术局限,难以全面细致审核所有商品。
最重要的是,平台对于相关不法商家处罚力度严重不足,上述几个案例中,平台均以“联系不上商家”、“无法检测/判断”等理由,拒绝了消费者的“退一赔三”诉求,最终只能退货退款。
更有甚者,有消费者在京东某大药房旗舰店购买到三无医疗器械,在卖家承认商品无商标、无生产厂家、无药监字证明的情况下,仍然判定假一赔三不能通过。京东专员的答复为:“卖家没有按时提供产品不是三无产品的证明”,令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对于不法商家来说,即便被投诉、被判退货退款,造成的实际损失也十分有限,难以起到警示作用,也让贩售仿冒假货的行为始终有利可图。可以说,正是因为平台售后维权处理的滞后与低效,直接助长了假货的泛滥。
当然,在此类事件中,消费者自身的盲目性与唯价格论也难辞其咎。很多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只看价格高低,却忽视了品质与品牌的甄别,而不法商家便趁机以低价促销诱使消费者上当。也有部分消费者表示,自己买低价没错,因为这是基于对电商平台的信任而购买,自己被骗,主要还是因为平台放任了假货的出现。
电科技认为,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在面对频发的假冒名牌产品事件时,应从根本上重塑广告投放与流量分配逻辑,摒弃单纯逐利导向,建立更为科学、公正且严格的商家筛选机制,让真正有信誉、有品质保障的商家获得应有的曝光与机会。
同时,在售后维权方面,京东需制定明确且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处罚细则,对于售假商家绝不姑息,无论其规模大小或背景如何,一律依法严惩,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涉足制假售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