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坊间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清朝的衰败始于道光皇帝。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并不仅仅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道光时期,而是与道光七年平定回疆地区张格尔叛乱有关。
张格尔是何许人也?
或许多数人都不曾听闻,但是这个名字在道光年间,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据悉,张格尔叛乱整整持续了七年之久,道光皇帝为了平定叛乱,先后投入了清军3万多人,动用军费更是达到了上千万两白银。
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清军获胜,张格尔被押送回京凌迟处死而结束,但是这场叛乱不仅反映出了清军作战能力的下降,更导致了道光政府的财政危机。
正如当初道光皇帝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张格尔押送回京一样,作为皇帝的道光或许没有想到,自己虽然赢了战争,却输了国运。
那么,道光皇帝为何如此忌惮,或者说这么恨这个张格尔呢?
原因之一,那就是在道光皇帝即位仅仅十天之际,远在新疆的张格尔就扯起了叛乱的大旗,给道光来了个上眼药。
要知道,道光即位于1821年,而他出生于1782年,虽然他是清朝历代皇帝中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但是也太过大器晚成了,因为他即位之际已经四十岁了。
对于四十岁才当皇帝的道光来说,心中既有抱负,也有不满。
而就在他即位仅仅十天,边疆回部就传来了叛乱的消息。
要知道,消息来回传递也要有几日时间,这就意味着,这个叫张格尔的叛乱头子,很有可能是一得知紫禁城换了皇帝,就立刻造反。
这毫无疑问是在打四十岁的道光的脸,要知道,新疆地区,自从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之后,就再无叛乱发生,距离道光已经过去了六十年。
正因如此,张格尔这边叛乱的旗帜刚举起来,金銮殿上的道光就坐不住了,更顾不上清军现如今战斗力几乎,以及自己的家底到底能不能支持战争,便下令平反。
那么,叛乱的张格尔为何就在此时造反呢?
实际上,张格尔的本名是和卓·亚海亚,出生在中亚地区的浩罕王国。
张格尔的爷爷就是昔日和道光的爷爷乾隆对着干的大和卓布拉呢敦,由此可见,张格尔反清是有家族基因的,当然这也侧面证明,斩草除根的重要性。
倘若昔日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做到了斩草除根,恐怕六十年后,道光也就省去了麻烦,只可惜,历史无法假设,张格尔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好好的。
实际上,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道光即位之前,张格尔就利用南疆少数民族对当时清朝参赞大臣残暴压迫的不满,现偶率领数百人攻入了南疆地区,煽动当地民众叛乱。
起初,张格尔被清军打得铩羽而归,但是他很快跑到了浩罕,随即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不仅获得了武器装备,而且还有组织地训练军队。
此后几年时间里,张格尔多次派出小股叛军骚扰清朝边境,并且试探性地进攻,1825年9月,清政府在一次围剿张格尔过程中,不小心杀害了当地数百名牧民,这进一步加大了西部的混乱。
1826年6月,张格尔伙同英国人,带着三百多名叛军,杀到了今天的阿图什地区,并且煽动当地的群众造反。
但是担任该地区参赞的是清朝重臣庆祥,庆祥判处了1000人予以回击,但是并未活捉张格尔,此后,张格尔继续在南疆地区煽动叛乱。
一个月后,张格尔伙同浩罕国率领万人再次攻打喀什地区,这一次经过了长达七十天的激战,清军最终战败,破城之日,参赞大臣庆祥选择了自尽。
拿下喀什地区后,张格尔不仅势力迅速壮大,个人的野心也开始极度膨胀,自诩为南疆地区的统治者,并且迅速控制了南疆大部。
没过多久,张格尔生性残暴的一面就暴露无遗,不仅在南疆地区滥杀无辜,而且还四处奸淫掳掠,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对其恨之入骨。
1827年初,清军卷土重来,这一次,带来了22000人,从阿克苏出发,远征张格尔。
张格尔闻询后,自知不是对手,直接带着大量的资产跑到了浩罕国境内,当时的清军在无法抓到张格尔的情况下,开始对那些与张格尔有过合作的部落进行报复,并且在喀什地区留下了一支8000人的部队。
那么,张格尔最终是如何被抓的呢?
说来也十分有趣,是因为清军派出了数名间谍,开始散布清军撤退的假消息,并且还收买了张格尔身边的一位将领,将张格尔骗回了新疆。
最终,张格尔被清朝官员杨芳所抓获,部分追随者逃亡,更多的追随者则被清军处死。
紫禁城在得知张格尔被俘后,要求杨芳把张格尔押送回京。
要知道,把张格尔千里迢迢押送回紫禁城,本身就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既要确保张格尔途中不自杀,又要保证没人前来截胡,而且还要让沿途的民众知晓清政府的战功。
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是要让外界直到,张格尔这个为非作歹多年的叛乱头子,还是被清政府镇压了。
只不过,没人意识到,张格尔从头到尾只有少数兵力,却能和清军斡旋七年之久,更没人意识到,为了讨伐张格尔,清军动用了三万多人,更花费了一千多万两白银。
而且,张格尔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还不是清军的功劳,而是叛军内部的分裂。
最终,被押送到北京的张格尔,被寸磔处死,他的名字也永远被留在了道光为数不多的光荣事迹中。
只不过,正是这样一场不计代价的远征,暴露出了清王朝的诸多问题,更让清政府财政进一步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