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计算机:数字时代下的汉字
作者:[美] 墨磊宁
2025年6月
从提笔忘字到多样化输入
透视汉字的数字生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的续作。
汉字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书写系统,是中文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核心,并天然地与服务于后者的技术手段格格不入。进入现代以来,取消汉字、中文全盘字母化的声音从未停止,我们在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依然能够使用汉字,可以称得上一个奇迹。如果说在打字机时代,许多工程方面的才智之士解决了如何将数量无比庞大的汉字搬上键盘的难题,完成了上半个奇迹,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奇迹的下半部分了。
目前有十数亿人在计算机在上使用汉字,这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种种输入法是如何诞生的?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技术逻辑?背后又有怎样波澜诡谲的历史故事?
《中文计算机》追溯了诞生于二战后的汉字数字化技术,及其发展至今的历程。借助作者提供的技术语言学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汉字,这种中国人似乎再熟悉不过的古老文字的顽强生命力与尚未被完全发掘的魅力。这是一部数字时代的汉字史,也是中文计算机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作者简介:
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著有《与国家和解:现代中国的族群》《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等。
作茧自缚:冷战自由主义的困局
作者:[美] 塞缪尔·莫恩
2025年4月
自由主义如何在冷战时代走向极化
冷战政治思想家大巡礼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叶的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启蒙理想无法为当时存在的问题(战争、核危机、国际对抗等)提供解决方案,反倒助长了这些问题。
作者在分析了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汉娜·阿伦特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后指出,他们事实上将自由主义进行了改造,并将启蒙的道德核心重新定义为:不惜一切代价保留个体自由。莫恩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立场,并试图将冷战的要素剔除出去,让自由主义思想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简介:
塞缪尔·莫恩(Samuel Moyn),美国著名学者,耶鲁大学的法学和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欧洲思想史、政治和法律思想,历史和批判理论。
左图右史
作者:王仁湘
2025年4月
“中国好书”作者王仁湘考古新作
以古壁画作品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
内容简介:
古人留下的艺术资料中蕴含丰富的生活细节,考古大家王仁湘凡举古代壁画作品中常见的“庖厨图”“野宴图”“饮酒图”“射猴与射鸟图”“云车图”等,辅以古代典籍、出土文物,逐一考证源流,解释意象,图文互现地论及古代生活的烹饪、酒事、礼仪等风尚,以及图腾崇拜等民俗信仰,再现了古人丰富多样的饮食生活与文化礼仪,揭示了壁画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象。
作者简介: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特别是饮食文化考古方面颇有建树。主编、主撰各类作品一百多种,主要有《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往古的滋味》《大仰韶》等。其中,《束带矜庄:古代带钩与带扣》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好书”。
口罩:近代东亚的卫生与政治
主编:张蒙
2025年3月
口罩,诞生于知识和苦难相遇之处
内容简介:
口罩,这件如今深刻嵌入我们生活习惯与生命记忆的医疗用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代口罩诞生于19世纪末,随着20世纪初东北鼠疫、香港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数次疫情的暴发,口罩在政府政策、现代医学与社会思潮的角力下,作为政府与医学界宣传推广的防疫用品,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推广开来。
口罩的普及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知识宣传的过程,也是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的结果,对这件物品的探究揭开了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主编简介:
张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医疗史,旁涉东亚科技史。译有《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
职守与殖民:海关洋员庆丕在中国的四十七年(暂定)
作者:[英] 庆丕
2025年3月
与古老中国的变化交锋
一个英国人在中国海关的四十七年
内容简介:
庆丕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大法官法庭的高级主簿。庆丕在哈利伯瑞中学毕业后,因为父亲与总税务司赫德相识,获得了在中国海关任职的机会。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先后在汕头、九江、烟台、上海、天津、杭州、九龙、广州、汉口、宜昌、厦门、福州等地海关任职。
庆丕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各地的风貌、口岸外国人的社交生活、海关内部事务和派系,以及与当地官员的交往情况。作为晚清通商口岸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庆丕在回忆录里保存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
作者简介:
庆丕(Paul Henry King),英国人,1874年进入中国海关,先后在汕头、九江、烟台、上海、天津、杭州、九龙、广州等地任职,官至粤海关税务司。
思想学术
植物生命:一种混合的形而上学
作者:[意] 埃马努埃莱·科恰
2025年5月
被忽视的植物形而上学的未来
内容简介:
我们很少谈论植物,也忘记了它们的名字。哲学总是忽视它们;甚至生物学也认为它们是生命之树的简单装饰。然而,植物赋予地球生命:它们创造了环绕我们的大气层,它们是我们赖以维生的氧气的源头。
植物体现了生命所能与世界建立的最为密切和基本的联系。本书从叶、根和花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世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的集合,或包含一切的普遍空间,而是总体的大气、气候,以及一种真正的混合形而上学之所在。不同于讨论自然和宇宙的思想惯例,科恰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重新定义了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
作者简介:
埃马努埃莱·科恰(Emanuele Coccia),意大利哲学家,现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的规范史和美学。
自由与意志
作者:[英] D. F. 皮尔斯
2025年11月
牛津哲人邀您探秘“自由意志”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 1960 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三套节目中播出的一系列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讲座和讨论,保留了讲座和讨论的互动性和思想碰撞的特点。
内容由战后牛津哲学鼎盛时期的重要人物皮尔斯(D. F. Pears)编辑,包括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哈特(H. L. A. Hart)等多位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围绕自由意志这一核心哲学问题,牛津哲人展开了深入探讨,涉及自由与责任、意志的本质、决定论等多个相关主题,读者可以一窥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术界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研究水平和思想动态,对于研究哲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皮尔斯(D. F. Pears),战后牛津哲学重要人物,尤其以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而闻名,同时在心灵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广泛著述。
钱锺书与现代西学
作者:季进
2025年1月
深入剖析钱锺书学术思想与现代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的关系
再现一代学术大家深刻而独特的话语空间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以《管锥编》《谈艺录》为研究主体,系统梳理了钱锺书与现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关系。全书分为“阐释的循环”“解构之维”“文本·形式·细读”“跨文学与跨文化对话”“探究心理的世界”“文学与历史的辩证”六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钱锺书著作的总体特征与阐释学、解构主义、形式批评、比较文学、心理学等现代西学的关系。阅读《钱锺书与现代西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钱锺书其人、其学及其与现代西学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钱锺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季进,男,出生于1965年1月,江苏如皋人。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代中外文学关系、钱锺书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性的中国面孔:李欧梵、季进对谈录》《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阅读的镜像》等。
苦恼的叙述者
作者:赵毅衡
2025年3月
一部叙述学视角的中国白话小说史
豆瓣9.5分图书《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姊妹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研究专著。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小说的叙述学发展”从叙述者的地位、叙述者与人物、叙述时间等方面细致分析了中国白话小说各阶段的叙述学特征,可以视为一本单独的中国小说叙述学史,下篇“中国小说的文化学研究”则分析了这些形式特征的文化制约因素,并试图说明为什么看来只是技巧手法的形式问题,却具有社会历史意义。本书是作者创用的“形式文化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典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赵毅衡,1945年生,广西桂林人。现任四川大学符号学-叙述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有《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趣味符号学》《沙漠与沙》等。
街巷之间:城市治理脉络再发现
作者:张雪霖
2025年1月
当今中国城市治理存在哪些问题?
好的城市可以是什么样的?
内容简介: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城市基层组织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特色,更成为理解我国城市社会秩序运转的关键切入口。
在本书中,作者充分利用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社区街道获得的田野经验,记述了我国城市街道、社区以及居委会工作现状,进一步剖析目前存在的“城市治理”问题,就如何激活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有效互动的论题展开充分探讨。借此观察与研究,希望能够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这对于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雪霖,1989年生,安徽亳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城市与乡村社会调查,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与乡村治理。
中午吃什么?
一个经济学家的无星级开胃指南
作者:[美] 泰勒·考恩
2025年6月
一本让美国媒体与书评家拍案叫绝的日常饮食指南
内容简介:
这是经济学家的日常饮食指南:一日三餐,世界美食之旅,通通囊括。本书将经济学与美食结合,讨论了从慢餐到快餐、从农业到美食文化、从现代主义美食到如何挑选最好的街头小贩等一切问题。例如,上班用餐尽量到巷子里找低租美食,顾客严肃吵闹的餐馆比顾客脸上堆满欢乐的好吃,等等。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食物与环境、食物与健康,乃至食物与追求幸福的看法;并用他经济学家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只要抛开五星级的迷思,就能让你我在无星级的小摊子、小餐馆,享用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作者简介:
泰勒·考恩(Tyler Cowen),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顶尖期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审稿人。入选《经济学人》杂志“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全球经济类排名前三的博客“边际革命”的博主,在《纽约时报》开专栏,为《福布斯杂志》《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供稿。国内已引进其《大停滞》等10多种著作。
管理者为何重要:无领导公司的危险
作者:[丹]尼古莱·J.福斯 [美]彼得·G.克莱因
2025年5月
极度扁平化甚至无领导企业为何行不通?
重申传统科层制的好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反对扁平化、无领导的组织流行趋势,支持科层制的管理学学术图书。
一般认为,“无领导”公司意味着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灵活的团队,以及人性化的任务承揽与执行等。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公司治理的“标准答案”,引得企业竞相模仿实施。本书稿挑战了这一论点,认为很多时候,扁平化会产生微观管理,而且常常导致灾难。公司和社会需要权威和科层制来协调工作,包括创造性工作。作者说明了权力和科层制的创造性使用如何帮助公司更灵活、更聚焦,使企业员工与团队茁壮成长。本书稿对企业的运营与层级设置有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尼古莱·J.福斯(Nicolai J. Foss),哥本哈根商学院战略创新系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书籍20多部,谷歌学术引用超过5万次,工商管理学者引用率在全球排名第11。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等。国内已引进出版其《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彼得·G.克莱因(Peter G. Klein),贝勒大学汉卡默商学院教授、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系主任,顶刊《战略企业家精神杂志》编辑。研究领域有企业家精神、战略与组织等。
文学艺术
来自州立精神病院的情书:
埃德娜·韦伯斯特收藏的布劳提根早期诗文集
作者:[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2025年1月
布劳提根早期诗文集中文首版
内容简介:
1955年,21岁的布劳提根失恋后离开家乡俄勒冈州尤金市前往旧金山。他留下了一捆的未发表的作品以及手写便条给埃德娜·韦伯斯特——她的女儿是布劳提根的初恋,儿子是布劳提根的好友。
这些作品包括许多诗歌和短篇散文,从中可以看到后来令布劳提根备受追捧的小说《在美国钓鳟鱼》的萌芽。许多短诗从天真到残酷,一些悲伤的片段透露出作者悲惨的童年和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短篇散文则更加精炼。这些早期作品的出现,再次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位悲剧性的文学作家,还是一位天真的失眠症患者、痛苦的抑郁症患者和反复无常的语言大师。
作者简介:
理查德·布劳提根(Richard Brautigan),美国诗人、小说家,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和“反文化运动”在作家中的最佳代表。1935年生于华盛顿州的塔科马,1984年于加州的波利纳斯家中自杀身亡。曾参加“垮掉派”活动,但处于边缘位置。小说《在美国钓鳟鱼》使其成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偶像,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声誉。主要诗集包括《避孕药与春山矿难》《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请种植这本书》等。
大陆上唯一的男人(暂定)
作者:[匈] 特雷齐娅·莫拉
2025年3月
工作倦怠症患者企图自救的故事
毕希纳文学奖得主特雷齐娅·莫拉小说代表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莫拉“迷途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四十多岁的男主人公达留斯·科普一周的生活。
打工人科普生活在新经济泡沫背景下的德国,他为人老实,遇事时时忍让。即便在公司并购的过程中遭遇大批裁员,他成了总公司在欧洲大陆的唯一代表,也报以幽默,戏称自己为“大陆上唯一的男人”。而实际上,他的经济与婚姻状况已到达崩溃边缘。有一天,欠债的客户留下了一个装满现金的纸箱,科普几经尝试,都联系不上远在英美的上司,只听说了公司又将重组的传言……他会失业吗?要用这笔钱代替公司拖欠自己的社保吗?振作还是躺平?“我也只是一个人而已。”
庞然大物
作者:[匈]特雷齐娅·莫拉
2025年6月
德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在旅程中直面自身与世界的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莫拉“迷途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述了达留斯·科普在妻子弗洛拉身故后踏上寻找妻子生命真相、反思真实世界旅程的故事。
主人公一边阅读亡妻的日记一边穿越匈牙利、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最终抵达希腊,这段东欧之行不仅使他发现了亡妻的秘密,还令他直面了自身与世界的真相。通过科普与弗洛拉双视角、多时空的叙事,此书探讨了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婚姻关系与身份焦虑的多重主题,在2013年获得德国图书奖。
作者简介:
特雷齐娅·莫拉(Terézia Mora),1971年出生于匈牙利,近年来极受瞩目的德语文学作家,编剧、翻译。曾获毕希纳文学奖、巴赫曼文学奖、德国图书奖、不来梅图书奖等。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
作者:[法]埃里克·侯麦
2025年1月
法国新浪潮代表导演埃里克·侯麦的古典音乐歌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
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作者简介: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法国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电影作品有《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格言》《四季故事》等;他也是电影评论家,曾任《电影手册》编辑;同时还是电影理论作家,著有《美的趣味》《希区柯克》《茂瑙的浮士德》等。
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
作者:孙琳琳
2025年2月
怎样的时代和命运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
艺术史的大浪淘沙背后,是他们怎样的命运?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和命运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作者精选18位艺术家,从文艺复兴的黎明讲到现代主义的勃兴: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他们所处的既短暂又漫长的时代是现代文明的临盆期。他们的作品可以被看作这个时代浓缩的注释,也是珍贵和恒久的遗产。本书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
作者简介:
孙琳琳,艺术史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和人类学系。曾任《新周刊》主笔、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新媒体总监。著有《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普鲁斯特与摄影之魅
作者:[匈] 布拉塞
2025年6月
以摄影重塑记忆,定格逝去的时光
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从独特的摄影视角切入,揭示普鲁斯特及其作品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以摄影师的敏锐与深度,探讨了摄影在普鲁斯特生活与创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艺术形式如何影响了普鲁斯特的思想与叙事风格。
通过文字与照片的交织,读者受邀感受普鲁斯特叙事技巧中的透视、光学角度、画面构图变化,领略文学与摄影相通的艺术魅力。阅读本书,走进普鲁斯特的内心暗室,触碰他在逝去时光中凝固记忆的艺术实践。
作者简介:
布拉塞(Brassai),1889年出生于匈牙利布拉索,后移居法国,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曾获威尼斯摄影双年展金奖等多个奖项。著有《毕加索对话录》等,其影集《夜巴黎》《在我生活中的艺术家》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策兰与夏尔书信集
作者:[法]勒内·夏尔 [德]保罗·策兰 [法]吉赛尔·策兰-莱特朗奇
2025年4月
20世纪最重要的法语和德语诗人的坦诚交流
从诗歌中生出的友谊如何历经误会和分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两位著名诗人保罗·策兰与勒内·夏尔之间的通信集,并收入了策兰妻子吉赛尔与夏尔之间的通信及吉赛尔的数幅版画。夏尔与策兰都是诗艺高超的诗人,彼此原为朋友,后因意见分歧和误会,策兰中止了与夏尔的通信,之后便由同为夏尔好友的吉赛尔接续通信,一直持续到策兰离世后数年。书信长短不一,真实反映了诗人间的交谊和诗艺切磋,既有日常的思念问候,也有文学层面的互动交流。本书对书信所涉事件和诗歌背景作出了详尽的注释和说明。
作者简介:
勒内·夏尔(René Char),法国诗人,著有《无主人的锤》等多部诗集。
保罗·策兰(Paul Celan),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生于罗马尼亚,后定居法国。成名作为《死亡赋格》,1960年获毕希纳奖。
吉赛尔·策兰-莱特朗奇(Gisele Celan Lestrange),策兰之妻,法国版画家。
音乐课
作者:[法] 帕斯卡·基尼亚尔
2025年2月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基尼亚尔经典作品
诗意哲思与艺术感知交融
揭示音乐超越语言的永恒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学与哲学交织的经典作品。基尼亚尔以嗓音变声为切入点,探讨音乐、时间与记忆的深刻联系。他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应如何承载个体成长中的失落与重建。
本书以三个彼此呼应的篇章展开叙述:维奥尔琴大师用音乐回应嗓音变声后的自我丧失,揭示艺术如何与逝去的声音对话;剖析男性变声的生理与情感意义,将音乐视为重构失落自我的语言;虚构伯牙与成连的知音传奇,借东方文化的独特视角,展现音乐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力。全书融汇东西方文化、音乐历史与哲学思辨,赋予了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人性化的深度和永恒的意义。
作者简介:
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是享誉国际的法国当代文学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著称,曾荣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法国文评人奖、法国文化大奖等多项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基尼亚尔的写作风格古典而简洁,内在精神丰富,能够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与文字完美融合。他的代表作包括《秘密生活》《游荡的影子》《罗马阳台》等。
*排名不分先后,一切信息均以实际出版物为准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