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万千同城网友一起聚焦安阳!

建站18年 | 关注民生丨服务生活

乡村看戏

杨林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天来了,乡村农忙的节奏慢了下来。

我与同事下乡调研,刚到村口,就听到喇叭里传来咿咿呀呀的豫剧唱腔,循声进村,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人们或坐在板凳上,或靠着三轮车,伸长脖子目光聚焦在戏台上。

花旦出场,秀目顾盼流情,长裙拂地若出水芙蓉,绛唇稍启,唱腔透亮,像从山泉里源源流出的清溪,婉转柔肠千百回,哭也动听笑也入心。

人们迷醉了,有的随着音调,手指微点板凳;有的看到精彩处,不由地高声喝彩,也有的动情时,竟拿衣襟抹泪……

广场周围,卖小吃的、卖日常用品的、卖衣服的,一个个摊点紧相连,各种吆喝声和着戏台喇叭里的唱腔,形成了一首韵味独特的乡村协奏曲。

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感染了,脑海里即刻浮现出儿时看大戏的记忆画面:村头的空地上,惹眼的地方搭起了临时戏台,大红的帷幕拉开,锣鼓响起,把人们带入了“生旦净末丑”的戏剧艺术世界。

那时候,上演的多为传统剧目,有《包青天》《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还有《花木兰》《打金枝》《铡美案》等,乡亲们百看不厌,看到迷恋时,口水止不住往下流。

看的次数多了,乡亲们会记住一些戏剧片段,有的还会清唱几句,像《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乡间的小路上、田野里,常常传来此起彼伏的清唱声,虽是业余水平,却是“乡村好声音”。

在乡村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看戏是一道“文化大餐”。村里人对剧的喜爱程度,从一件事可见一斑。有一年深秋,我们村来了一家六口人,都会唱戏,具体什么原因来村里,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们安顿好,就张罗着招学徒。消息一出,来了很多报名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一上午就完成了招生。

一家人教得用心,徒弟们学得用力。一个冬天过去,徒弟们“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来年春天的农历二月十七日,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这一家人带着徒弟们向乡亲们进行“汇报演出”。

乡亲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大戏,看着台上的化妆演员,猜测是谁家的孩子。听着他们的唱腔,看着他们的表演,乡亲们打心眼儿里高兴,对演员的父母投去赞扬的目光。

俗语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和小伙伴们看不懂戏,也不好好看,围着后台转,趁人不注意,掀开戏台的篷布钻进去,看演员补妆,看乐队演奏。我和小伙伴们最羡慕拉弦子的乐手和吹唢呐的乐手,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常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演奏。为了过把瘾,我们爬到柳树上折几枝嫩柳枝,把柳芽抹去,用小刀截成小段儿,再把树皮轻轻拧下,在上面刻出几个小洞,一支“土唢呐”就造出来了。虽然只有一个“嘟嘟”音,但用手指点击几个洞,声音也有大小之别,大家使劲儿吹着,“嘟嘟”声响成一片。

进入新世纪,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把人们对豫剧的喜爱程度激发到了一个极点。精彩的片段演出,既适应年轻人的快节奏,也让中老年人过足了戏瘾,更让豫剧走出了河南,提升了河南的美誉度。与此同时,“戏曲进基层”的流动舞台演出,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让传统戏剧绽放出新的艺术光芒,满足了人们的戏剧文化需求。

我也一样,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戏剧的创新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林防,现为中共安阳市委党校副校(院)长。

作者简介

来源:安阳艺术 中国社会报

正能量 | 暖心事 | 不文明曝光

与万千同城网友一起聚焦安阳

写字楼出租

电话:13213259123

万达中心21楼两间精装修158平米,带空调,位置佳,采光好,房东直租租金低。联系电话:13213259123、176037222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戳原文登录

安阳论坛网页版

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