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东东聊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81年,为了抵御北元骑兵的反击,明朝大将徐达在秦皇岛东北30里,修筑关隘,控制险要。

此关西连燕山,东接渤海,故名“山海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明朝后期,清军想越过长城南下,共有四条道路可走,分别是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和山海关。

其中,喜峰口、古北口、冷口都坐落于崇山峻岭之间,不仅路远难走,补给困难,而且携带不了攻城器械和重型火炮,无法攻城略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山海关地势平坦,补给线短,想大规模南下,清军必须死磕山海关。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为了守住山海关,明朝曾在此驻扎过8万大军,并修筑了7座城池。仅城墙厚度就达了惊人的7米,比如今的双向车道都宽,明朝大将吴三桂和秦良玉,都曾镇守过山海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就通过外国人拍摄的一座珍贵影像,来看看100多年前的山海关,到底是什么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的山海关,已经破败不堪,看起来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楼的侧面,尽管风化颓废,但已经能窥见往昔的辉煌与壮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关的箭楼,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依旧屹立不倒。

公元1644年4月21日清晨,明朝总兵吴三桂率1万关宁铁骑在山海关,与李自成的8万大顺军展开激战。

与此同时,清摄政王多尔衮也率10万八旗兵,抵达山海关附近,观看两虎相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天拉锯战,吴军渐渐不敌,退回关内龟缩防守。吴三桂则率亲兵20人,直入清军大营求救。

为表示真心,吴三桂当场剃发降清,多尔衮眼看时机已到,命令八旗兵全力出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三桂画像

大顺军此前没有与清军交战过,缺乏对付骑兵的经验,被清军的冲锋打得几乎团灭,只有李自成率领几千人狼狈突围。

清军梦寐以求的山海关,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拿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大顺军在清军追击下一路溃败,李自成也在倒在了湖北九宫山。

失去山海关保护的南明,同样挡不住清军的攻击,在坚持了18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缢在昆明街头,南明也就此宣告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山海关之战,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战灭两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箭楼下的瓮城,保存的还非常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瓮城下的集市,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关内的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关内的街头,地面还是泥泞的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关内的街道,出现了电线杆,说明这座古老的关隘,正在进入电气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内卖大蒜的小贩,常年的走街串巷,把他晒得如同非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的背牛顶,一架木梯架在悬崖峭壁上,爬起来肯定很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角山上的寺庙,古朴静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的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关的长城,高大巍峨,气势雄伟。

这些城墙的内部是夯土,外部是大青砖,粘合剂则是用糯米、熟石灰、石灰岩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糯米灰浆”。

这种粘合砖石,可以保持数百年不变质,在时效性上,甚至超过了钢筋混凝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由于修建铁路,山海关城墙被挖开。虽然失去防御功能,但依旧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陆路“闯关东”,必经山海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墙下的农田,不远处就是护城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的老龙头,这里是长城的起点,终点是万里之外的嘉峪关。

虽然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在海上用大炮摧毁,但如今已经完成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老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的山海关南大街,远处的城楼昂然而立,默默注视着世事变迁

以上这些,就是百年前山海关,它不仅仅是一座关隘,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山海关,感受着雄伟与壮丽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岁月静好与繁荣昌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