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百姓对于官员的贪腐都是深恶痛绝的。而从历史上来看,很多朝代的灭亡,吏治确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但在东魏高欢统治的时候,当时行台郎中杜弼看不惯官员的贪腐,希望高欢去整治吏治。但是高欢却没有接受杜弼的建议。
为什么高欢没有接受杜弼整治贪腐的建议,是因为高欢认可官员的贪腐吗?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高欢容忍官员贪腐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02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如高欢所执政的东魏时期,更是如此。
有些知识分子总是觉得存在普世价值,不管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朝代,都应该遵守一些相同的价值观念,而忽略了任何时候都有时代的特殊性和博弈的复杂性,所以一些所谓的普世的价值在某些时候是否要坚持是值得商榷的。
就比如今天读的这段《资治通鉴》中,当时行台郎中杜弼对于东魏存在的官员贪腐的问题非常不满,认为高欢应该严格的去管理这些官员,杜绝贪腐的行为。
但高欢却没有同意杜弼的建议。而是把当前的问题摆给了杜弼:眼下都督、将军们的家属大多数在西魏的关西地区,宇文黑獭经常对他们进行招抚和引诱,从他们的内心来说,以后是离开还是留在这里都还确定不了;江东地区还有老头儿萧衍,他专门倡导推行儒家礼乐,以致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们产生向往之情,认为他那里才是正统之所在。假如我操之过急地整顿法制,不采取宽容态度的话,那么都督、将军们都得归附宇文黑獭,士大夫们全去投奔萧衍,人材都失去了,还怎么成为一个国家呀?你最好暂且等待一段时间,我不会忘掉你的提议的。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高欢并不认为贪腐的存在是好的事情,高欢也是同意杜弼所提的贪污需要整治。
但是高欢提出的问题在于整治贪腐是正确的事情但不是现在。
为什么高欢这么说呢?他给杜弼举的例子就是但是三分天下,实际上大家都在对人才和势力进行争夺,如果自己不对各方势力采取相对宽容的策略,那么势必就有很多势力去投靠西魏或者南梁,那么此消彼长,自己就会失去和西魏和南梁对抗的资本,最终导致自己灭亡。所以他认为政治贪腐是对的,但不是现在,现在应该是先拉拢各派势力投靠自己的时候,而不是把他们推给西魏和南梁。
所以你看我们抗日时期,教员提出建立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是重中之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一方势力都不足以对抗日本,所以要兼容并包,只要对方对日本反感,不管其人如何,其政治态度如何都可以拉拢进来,大家形成一致的目标,先把日本人打跑再说,这其实就是高欢当时也要做得事情。
其实现在国际社会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有些狭隘的民族思维,但要知道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立足也是相对弱势的,那么就需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不管这个国家过去如何,这个势力过去如何,只要当前跟我们的目标一致,大家都可以联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才能完成我们当前的目标,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不能四处树敌,否则这些人联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变得非常危险。这其实是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基本法则。
而之后杜弼又要求高欢清除内部的奸贼。高欢问他谁是内部的奸贼,杜弼回答说:“就是那些掠夺老百姓的功勋权贵们。”高欢听了没有吭声,转身吩咐士兵们拉开弓,搭上箭,举起刀,握住矛,排成面对面的两行,又叫杜弼从他们中间通过,杜弼吓得浑身发抖,冷汗直流。高欢这才慢慢地告诉他:“箭虽然安在弓上但还没有发射,刀虽然举起但还没攻击,矛虽然握在手里但还没有刺出,你就已经吓得失魂落魄,胆战心惊。而那些立下战功的人身体要和刀锋和箭头打交道,真是百死一生,他们中间有的人确实贪婪卑鄙,使用他们所取的是大处,怎么可以象要求普通人那样要求他们呢?”
对于杜弼请求整治掠夺百姓的功勋权贵,这个要求其实非常正确,但是高欢为什么没有答应杜弼呢?高欢仅仅让士兵摆好阵势,让杜弼从士兵中间通过杜弼就被吓得浑身发抖。高欢这才对杜弼解释这些功勋天天在生死一线拼命,他们之间确实可能有人贪婪,但自己用的是他们可用的一面。
从这两个事例来看,很多人对于高欢的解释就不接受,认为惩治贪腐,杀掉这些欺负百姓的勋贵是不能有丝毫余地的协商余地的。如果一个国家和军队风气不正,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当时北魏刚刚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高欢之所以能割据河东之地建立东魏,其核心就是有很多六镇的势力在背后支持他而已。但是高欢真的对于这些势力有绝对的控制力吗?并没有。所以高欢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对这些势力妥协,以换取这些势力的支持。
所以说不是整治贪腐不好,而是高欢当时还没有整治贪腐的资本,他对于各方势力没有绝对的控制力,他清楚很多势力跟随他不过就是想要谋取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才会采取妥协的态度,给这些势力他们想要的利益,从而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而在当时很多势力之所以跟着高欢闹革命,背后的利益不过就是抢钱抢人罢了。而当时三方势力对峙,如果这个时候高欢对跟随自己闹革命的这些势力开刀,那就是众叛亲离,他连活过下一年都没有把握。
而高欢如果对这些勋贵下手,比如杜弼这些清谈的知识分子就能代替这些勋贵上前线去拼命吗?显然不能,他们只会投降,怎么可能拼命。所以让高欢当时对勋贵下手,也就是因为杜弼跟高欢比较熟,高欢比较器重他,仅仅把他看做太天真,否则的话高欢一定是先把杜弼杀了,因为让高欢当时对勋贵下手实际上不就是要高欢的命嘛。
同理对于官员的贪腐也是一个道理。当时高欢东魏刚刚建立,他需要的就是安抚人心,而对于古代社会而言,安抚人心其实不是针对老百姓而言的,而是对于下面的豪强地主阶层而言的,让他们安心,拉拢他们参与到建设和管理,才是让国家快速稳定下来的关键。所以当时对于高欢而言,动荡和分裂才是头号大敌,反而贪腐在当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高欢才要跟杜弼说这个事情要等一等。
其实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是要依靠一部分人,在建立初期就是要弥合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然后给大家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才有可能革命成功,就如同水浒里面大家为什么要上水泊梁山?是因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嘛?先生存下来,报团取暖才是最重要的嘛。所以才会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家一致对外,先生存下来再说的原则。如果大家都不团结,内讧不断,那么很快就被敌人分化消灭掉了,还谈何理想啊。
今天文章中还提到了高欢对于高敖曹的纵容其实是一个道理。因为高欢的基本盘是六镇的鲜卑势力,但是入主中原,就必须要拉拢汉人势力。当时高乾兄弟就是高欢入主中原依靠的对象。不过因为高乾三心二意,没办法高欢只能借刀杀人,让元修杀掉了高乾。但高欢马上又以元修杀高乾为理由拉拢高敖曹,背后还是不想失去对汉族势力对他的支持。
所以我们看高敖曹即使没有正常理由就杀掉了刘贵的信使,还杀掉了丞相府的门人,高欢对高敖曹就是放纵的态度,背后其实是高欢的不得已,他不能因为得罪了高敖曹就失去了汉族势力对他的支持,否则他的政权很快就会灭亡。所以有的时候没有所谓无原则的对和错,背后都是要看当时的情势而定罢了。
所以有的时候妥协是政治家不得已的选择,比如我们近代民国的建立,其实跟高欢那时候类似,也是政府向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罢了,否则就是还是持续不断的战争,直到自己的势力完全把其他势力消灭干净为止。
但是妥协也一定会有代价,比如说民国政权向地主势力财阀势力的妥协,依然导致国内的改革是非常困难,最后依然是矛盾的激化导致政权的灭亡。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就能理解为什么伟人说需要不断的革命,因为作为一个政治家,知道革命过程中是需要妥协的,但妥协不应该是长期的结果,一个阶段的矛盾解决之后,就需要解决妥协的问题,所以一个政权的长期革命和革新确实是必要的。为什么很多朝代建国之后都会杀功勋?其实不过是我们读历史的时候,背后也是有些滤镜的,这些勋贵之所以帮助你革命,他们也有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但当革命成功,他们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欲望就开始膨胀,就变成了一个政权稳定的障碍,尤其是每个勋贵背后都有一个团体和势力,就变成国家分裂的隐患,这才有比如刘邦为了拉拢这些势力,先封王给你权力和富贵,等到政权稳定之后,向这些异姓王开刀就变成必然了。
管理一个国家是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所以做管理千万不要太天真,要随着局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郑伯克段于鄢》里面讲过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背后是什么道理呢?有些势力我现在还动不了,但是我会慢慢的孤立它,积蓄我的力量,等到条件允许以及我能控盘的时候一招必中,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中国五千年管理的智慧都在古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