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解这个问题的真谛,首要之务是领悟生殖隔离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认为,生殖隔离意味着两个物种无法繁育后代。这种说法不全错,但只触及了表面。一个更精确的定义应该是:两个物种间不能产生具有再生能力的后代,这才称得上生殖隔离。

那又是什么概念呢?举例来说,马和驴结合能够产下骡子,然而骡子却没有生育能力,故此马与驴之间实际上存在生殖隔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深层的原理在于,两个物种间因遗传基因差异悬殊,使得彼此的生殖细胞无法结合,或者即便结合并生育出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具备繁育后代的能力。

提及此,我们不得不论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其中心论点在于:自然界中物种的生存是个竞争过程,适应环境者得以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简言之,任何物种的生存都必须经过一场搏斗,而大自然最终仅会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那些无法适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原本属于同一物种的生物,在长时间分隔于两个不同地区独立繁衍后,这种生物也会逐渐形成生殖隔离。

而问题在于,本来属于同一物种,最终为何会形成生殖隔离?其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

简言之,生殖隔离,是物种基因突变累积的必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清楚,物种繁衍的实质就是遗传物质DNA的传递。DNA在多数情况下相当稳定,然而在复制时偶尔会发生错误,每次复制可能会出现3至10个基因突变。

然而,我们不应该将基因突变视作洪水猛兽,实际上,绝大多数基因突变并不会引发任何表型变化,这些被称为“中性突变”。比如,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我们身上多出一颗痣,这并无所谓好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也有极少数有害的突变,比如镰状细胞贫血。这类突变可能导致生理机能衰退,更易成为猎食者攻击的目标,这实际上也是自然界淘汰物种个体的手段。

自然,也有少数有益的突变,比如人类的Foxp2基因突变,据信正是这一突变导致人类产生了语言能力(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并非该基因所控制,科学界对此并无定论),语言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进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基因突变发生后,一个物种在数百代、数千代甚至数万代的累积下,很容易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可理解为量变引起质变的自然结果。

现在让我们回归到原来的问题:为何黑种人、白种人与黄种人之间并未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不同肤色的人种分隔时间相对较短,基因突变的累积程度尚不足以引起生殖隔离。

不同肤色的人类之间实际上仍旧保持着基因交流,因此产生生殖隔离的可能性极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据进化论来看,现代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智人。尽管考古学家在全球各地发现了多种不同的人种,比如丹尼索瓦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以及中国的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但所有这些人种最终灭绝,只有智人存活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人起源于非洲东部,大约10万年前开始迁徙至世界各地。

实际上,人类曾两度离开非洲,在大约180万年前,直立人便已走出非洲,随后历经漫长演化,产生了多个亚种,比如北京人、蓝田人等,都属于直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人离开非洲后抵达欧亚大陆,而那时,尼安德特人已在欧洲生存了20万年。智人到来之后,两种不同的人种有了接触和交融,当然也存在冲突。最终,尼安德特人灭绝。实际上,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并未形成生殖隔离,两者之间有过基因交流,现代人类基因组中约有4%源自尼安德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已分隔数十万年,但仍未产生生殖隔离。

现代人类的祖先,即十万年前离开非洲的智人,他们在迁徙中并未完全隔离,依旧保持着基因交流。即便完全隔离,十万年的时间也不足以产生生殖隔离。

举例而言,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并未与欧亚大陆居民发生任何形式的隔离。我们知道,美洲和大洋洲与欧亚大陆曾经隔绝长达数万年,但如此长的时间段内也并未产生生殖隔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他们肤色不同,但基因差异并不显著,没有形成新的亚种。简而言之,我们都属于晚期智人。

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更加频繁,更无从谈起生殖隔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