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飞皮亮 手艺称绝的

裘衣制作“孤勇者

刘青青

“小雪”之后,天气逐渐转凉,秋衣、毛裤、羽绒服统统齐上阵。但在成都老一辈人的眼里,没有啥比动物皮毛做成的裘衣更保暖了。在龙潭寺街道秀水社区,就住着一位手艺人,学习并从事裘衣制作至今,被称为“成都裘衣制作技艺最后一人”,他就是陈朝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工作间忙碌的陈朝明 (图源:“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公众号)

裘衣制作

通过硝熟动物的毛皮,配以丝绸、棉布等辅助材料,来制作裘皮服装或帽子等裘皮制品以御寒,并有“集腋成裘”一说。

追溯

成都裘衣出现不晚于西汉

原始社会时期,以狩猎为生的先民就会用骨针连缀兽皮,做成可以御寒蔽体的衣物,便是最初的裘皮服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骨文“衣”、“裘”(图源:方志成华)

中国传统的制裘工艺早在商朝末期就已形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就有一件鼎鼎大名的裘衣来自成都,经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这件裘衣,叫作鹔鹴裘,或者鹧鹩裘。

宋朝 苏轼

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

金代 元好问

相如四壁消何物,直要文君典鹔鹴。

元 杂剧

有一出元杂剧还专门写了这件裘衣——《鹧鹩裘》。

清 曾国藩

谢尚自能鹳鹆舞,相如免脱鹧鹩裘。

清 叶舒璐

挑得琴心正倦游,垆边尚典鹧鹩裘。

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这件裘衣相传为汉司马相如所穿的裘衣。由此可见,成都地区裘衣出现的历史,至少不会晚于西汉时期。

清末民初的《锦城竹枝词》,同样记录了成都人穿裘衣的情况:

额围貂勒学昭君,短短皮衫浅浅裙。

衣料尽挑新样制,梅兰竹菊兼冰纹。

在1949年前,龙潭寺一带分布了一些自产自销、前店后厂的裘衣制作作坊,各个作坊都有技艺成熟的裘衣制作手工艺人。1949年后,龙潭寺双碉堡的成都皮毛厂、一心桥南街成都裘衣厂等企业还从事起对外贸易,出口转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总府街裘衣店(图源:方志成华)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由于手工制作裘衣的工序复杂,已无法紧跟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生活步调,原先成都的东大街、浆洗街还有近十家裘衣制作店,后都淡出人们的视野。在为数不多的老一辈人坚持下,这一制作工艺才不至失传。2008年,裘衣制作技艺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传承这一技艺的就是陈朝明。

三层小院撑起非遗技艺

天刚蒙蒙亮,喝一壶早茶、翻看当天报纸后,今年72岁的陈朝明拉开自家的卷帘门,正式开门迎客。陈朝明在成都北三环外龙潭寺街道秀水社区经营一家纯手工的裘衣店,虽然每天客人不多,但每天早起开门的习惯一直没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醒目的招牌,在街道上尤为抢眼(刘青青 摄)

门店是自家的一栋三层小楼,面积有两百多平方米。“这是我们自己的老房子,祖祖辈辈都在龙潭寺这一带。”一楼是开阔的店面,用于接待客人,但大部分面积则作为皮料的裁剪和缝制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面和缝纫区。图源:刘青青 摄(下)、“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公众号(上)

二楼的其中一个房间,陈朝明将其作为库房,半成品皮料和成品制衣都放在这个库房内。

经过陡峭的木制楼梯后,来到三楼工作间,墙边摆放了十多张大木板,每张木板都有一人多高,几十斤重,上面布满了钉眼和白斑,这里是陈朝明钉皮阴干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来回穿梭在工作间和店铺的陈朝明(刘青青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起这把锃亮的裁刀,陈朝明自豪地说,“这些刀都用了几十年了,全都是专门定制的。之前这些刀还有弧度,现在都磨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裁刀、剪刀、刮刀、锥子、缝针是陈师傅的独门兵器(刘青青 摄)

工序繁琐不影响精致裁衣

裘衣制作是门古老的技术,手工制作步骤繁琐,主要经过生皮制作、熟皮制作、辅料裁剪和裘衣缝制四大步骤,而铲皮、硝皮、钉皮、阴干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序。近三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一年里陈朝明只有在夏季才用大水缸加糯米来硝制毛皮,“只有在夏天才干得快,冬天根本不行。混合糯米来硝制皮毛,皮料不会有异味,这种传统的手法目前只有我会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硝制皮毛(图源:成华区文化馆)

经过十多天的时间,毛皮会经过物理和化学反应,转变得不易腐烂、柔韧透气。“硝好的皮,不能晒太阳,所以三楼的窗户,我常年打开,就是起到一个通风透气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硝制好的皮毛钉板后进行阴干(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为确保硝制的皮毛能均匀发酵,最初的七天,陈朝明必须每两个小时翻一次缸,夜里也不能停歇。传统工艺就是这样,如果硝制过程稍有差池一缸皮就报废了!年轻时,因为自己一时的贪睡,没及时翻缸,十多条狐狸皮在缸里受热不均都脱了毛,完全成了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纯手工缝制皮料(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提供)

除了硝皮这道工序外,后续的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都是其他制衣类生产难以比拟的。比如裘衣制作缝线都采用“双胡椒眼”的交叉缝制。这样的缝制方法能使毛皮和面料充分结合,具有良好的定型效果。所以自古就有裘衣裁缝被称作“上等师傅”的说法,由此可见裘衣制作工艺的精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裁衣前还需要制版,皮料、衣料、内衬纱料均需制版(刘青青 摄)

传承道路上的“孤勇者”

传统的制裘工艺是个又脏又累的苦差事,为什么陈朝明会选择这门手艺,他说到:“男子汉要有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经过家人的引荐,我18岁的时候,拜师学裘衣制作,学了大概4年。”据了解,为表示自己的拜师诚意,陈朝明花了70多元给师傅扯了两米多当时最提劲的呢子面料作为见面礼。成都普通老百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块钱,这70多元是他一年多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此后,陈朝明自立门户,经营起裘衣制作的门店,这一干就是50年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皮料版式大小,裁出所需皮料(刘青青 摄)

想当年,陈朝明是成都郊区龙潭寺远近闻名的裘皮制作高手,许多城里人和外地人都要慕名来请他做裘衣。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个月要做200多件狐皮背心,每天要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才能收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缝纫机缝制皮料(刘青青 摄)

成都的东大街、浆洗街原来有近十家的裘衣制作店,后来都因城市变迁而逐步消失,目前成都只有陈朝明还在坚持手工裘衣制作。尽管现在生意不景气,但店铺里缝纫机的哒哒声和磨刀时的哗哗声,却从未中断过,“这门手艺就只有我在做了,可以说快要失传了。”陈朝明坦言曾经生意红火的时候,还有七八个弟子可以帮忙,“哎,还是挣不到钱嘛,大部分都走了。”

为了让裘衣制作这门技艺能延续下去,陈朝明目前有两个徒弟,其爱人的兄弟媳妇学了近20年,侄女也已经学了有几年。“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好手艺,祖辈传下来的,我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门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是钉孔的木板,见证着陈朝明对这门手艺的坚持(刘青青 摄)

裘衣的保养小知识

1.裘皮在收藏前,要先晾晒一下,晒2~3小时即可。晾晒时皮毛不宜在阳光下直接照,否则易使皮板变硬老化,失去皮质的弹性。

2.收藏裘皮在衣服里面放上已用纸包好的卫生球,叠放在干燥的衣柜中。不能用重物直接压放在衣物上。

3.裘衣穿用和收藏过程中,最怕的是受潮。皮毛一旦沾水或受潮后,一定不要用火烤或用熨斗烫,要将衣物放在干燥处风干,再用刷子将绒毛刷顺。

2008年4月,裘衣制作工艺被选为成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2月,裘衣制作工艺被列入成都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8月,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度传承活动评估结果的通报》,裘衣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朝明获评优秀。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青青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