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教授一行四人凭吊了孟子之后,就要离开孟子林景区,这时,文闻问道:“爷爷、奶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古往今来在孟子林庙是如何祭祀的?”

程教授说:“在孟子林庙是祭祀孟子,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民间百姓的祭祀,另一种是孟子后裔主持的祭祀,第三种是官方的祭祀。”

天一问道:“姥姥,民间祭祀在什么时间?”

程教授说:“孟子诞辰为农历四月初二日,为了纪念孟子这位圣人,当地百姓每年农历四月初二至初五,都要在孟林前举行盛大的古会,类似于庙会。四面八方群众蜂拥而来,一来朝圣,二来互通有无,虽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

文闻问道:“奶奶,孟子后裔主持的祭祀与官祭有什么不同?”

程教授说:“孟子后裔主持的祭祀与官祭在主持人和祭期上不同。孟子后裔主持的祭祀每次届期凌晨在亚圣殿前举行,由宗子承祭,也就是主持祭祀,族人陪祭。官祭通常指官方丁祭,由地方行政长官即邹县知县主持祭祀。官祭除了定期祭祀之外,有时封建政府还‘遣官致祭’,这是不定期的,由所差遣的官员承祭,地方正印官陪祭。”

文教授说:“孟子林庙祭祀很频繁。孟庙主要的祭祀活动是每年春、秋两次的‘丁祭’。春季日期在仲春(二月)上旬逢丁的日子;秋季在仲秋(八月)上旬逢丁的日子。冬至日是孟子忌辰,也要每年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平时阴历每月朔望日(初一和十五日)还要简单设祭,由宗子主持行二跪六叩礼。孟子墓祭祀每年三次,日期是清明前一日、十月初一的前一天下午和腊日(十二月初八日)。”

文闻问道:“奶奶,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为什么这么重视祭祀?”

程教授说:“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引用的刘子一段话说明了重视祭祀的原因:‘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天一说道:“姥爷,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文教授说:“这段话是周顷王的小儿子刘康公说的,他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弟弟,食采于刘,于周定王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建立刘国,所以叫刘康公。他说的第一层意思是:百姓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谓生命。因此就有动作、礼义、威仪的准则,用来固定天命。有能力的人保持这些可以得福,没有能力的人败坏这些足以取祸。所以君子勤于礼法,小人竭尽力量。”

程教授说:“第二层意思是:勤于礼法莫过于恭敬,竭尽力量莫过于敦厚笃实。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各安本分。”

文教授说:“第三层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文闻问道:“奶奶,既然祭祀如此重要,那一定有祭祀礼法了?”

程教授说:“是的。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意思是指对于师长、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侍奉,死后以礼安葬、祭奠。宋朝孔道辅寻访孟子后裔,就是为了奉孟子祭祀。以后孟氏历代宗子便以奉守宗庙做为一生的主要事业,所以又称他们为‘主鬯(chàng)’。在儒家传统的观念中,对于祭祀是十分重视的,近千年以来历代相承,在祭祀时间、祭祀仪式、祭器、祭品等方面都有详细、明确规定,形成一整套制度,届期都能有不紊地进行。”

文闻问道:“爷爷、奶奶,孟子林庙的祭祀仪式主要有哪些环节?”

程教授说:“孟子林庙的祭仪十分烦琐,各种祭祀活动繁简程度不同,但仪注大同小异,其中,孟庙的春秋丁祭仪式最有代表性。”

天一问道:“姥姥,孟庙的春秋丁祭由谁主持?”

程教授说:“孟庙春秋丁祭,由宗子主鬯。如宗子逢父母之丧,在三年内由族长代替。祭祀前两日斋戒,与祭人沐浴更衣,外宿,不饮酒,不吃荤,以保持洁净,表示对‘神’的诚敬。斋戒的处所在亚圣殿西侧跨院的致严堂,原名斋宿所。”

文闻问道:“致严堂是什么寓意?”

文教授说:“取自《孝经》中‘致祭必宜致其严’之意。”

程教授继续说:“祭祀前一日,承祭者率所有执事人员在承圣门下演习祀仪和‘省牲’,就是检查祭品。到了祭祀这天,提前摆设祭品,在凌晨二时也就是寅时初刻点起火炬,叫做‘庭燎’。亚圣殿门关闭,在门外丹墀下偏东的地方设置拜位,面向北。平时一直闭锁的‘棂星门’,在春秋丁祭时开启。”

文闻问道:“爷爷,主持人和陪祭的人员穿什么衣服?”

文教授说:“主持仪式的人又叫承祭官,穿博士朝服;陪祭官按其功名或官爵穿公服。由承祭官率领,按年龄和爵位的顺序入棂星门,由承圣门东门进入,至亚圣殿前。”

程教授说:“擂鼓三通后,启门,赞礼生上腔上调地喊:‘执事者,各司其事……承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随着唱声,有关人员各人站到各人应站的位置上,做各人应做的事情。”

天一问道:“姥姥,祭祀的正式仪式有哪些内容?”

程教授说:“正式仪式有三项内容,第一项是‘瘗(yì)毛血’,就是执事的礼生把宰杀牺性的毛血送到瘗埋所掩埋。第二项是‘迎神’,行二跪六叩礼。第三项是行三献礼。”文

闻问道:“奶奶,什么叫三献礼?”

程教授说:“三献礼就是‘初献礼’‘再献礼’和‘终献礼’。

天一问道:“姥爷,‘初献礼’的意思是什么?”

文教授说:“‘初献礼’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祭祀环节。行礼前先到盥洗所去盥洗。洗手的方法有特殊要求,洗手水要从手上方向下浇着洗,手下面放盥盘接洗手流下的水。然后到酒尊所,由司尊者(执事者)向酒爵内酌酒(注酒)。之后到亚圣位前,跪上香、献帛、奠爵、行一叩礼。起立复位后,由引礼生引着依次到先贤乐正子位前和东西庑先贤、先儒位前进行一遍。”

程教授说:“行一叩礼之后,起立复位,进行‘读祝’,诣读祝位,跪下,陪祭人员也随着一齐跪下。由承祭官读祝。”

文闻问道:“奶奶,‘读祝’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读祝’中的‘祝’是祭祀时告受祭之‘神’的一种文体。明、清两代孟庙丁祭祀文有皇帝颁降的一定格式:‘维×年×月×日第×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某,敢昭告于先祖邹国亚圣公曰:言必仁义,道维尧舜。扶植纪纲,千载攸赖。今兹仲春(或仲秋),谨备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用伸虔祭,谨告。’读完后行一叩礼,站起复位,‘初献礼’完成。”

天一问道:“姥姥,‘再献礼’和‘终献礼’如何进行?”

程教授说:“继‘初献礼’之后就是行“再献礼”和“终献礼”,行礼的过程与‘初献礼’几乎相同,但是不再盥洗。‘三献礼’是祭祀的主要仪式。”

文闻问道:“爷爷,行完‘三献礼’后,祭祀仪式结束了吗?”

文教授说:“‘三献礼’以后便‘饮福受胙’。”

天一问道:“‘饮福受胙’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饮福受胙’中的‘福’就是福酒,是指祭祀用的酒;‘胙’是祭肉。每次祭祀完毕,与祭人员饮一杯福酒,分得一点祭肉象征神享用祭品以后,剩下的由与祭者分食,这样神便可赐福给与祭人。”

文闻问道:“爷爷,与祭人员在哪里‘饮福受胙’?”

文教授说:“与祭人员仍然属于祭祀仪式中的环节,与祭人员到受胙所,跪饮福酒,受胙,行三叩首礼。”

天一问道:“姥姥,‘饮福受胙’之后做什么?”

程教授说:“‘饮福受胙’之后‘撤馔(zhuàn)’(就是撤去祭品)‘辞神’、行二跪六叩礼、‘焚帛’。”

文闻问道:“奶奶,‘焚帛’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焚帛’就是司帛者捧帛,司祝者捧祝,到孟庙西侧后院的焚帛池前把祝、帛烧掉。焚帛时承祭官面向西站,叫做‘望燎’。焚完后复位,祭祀仪式就算全部完成了,大殿门重新关上。”

天一问道:“姥姥,在孟庙祭祀过程中是否奏乐?”

程教授说:“在祭祀仪式进行过程中必须奏乐,各种祭祀有各种专用的乐章。”

文闻问道:“奶奶,这些乐章在史书中有记载吗?”

程教授说:“在不同朝代的史书《乐志》中有记载。宋朝奏《成安之曲》,金朝奏《泰宁之曲》或《德宁之曲》,元朝奏《诚明之曲》,明朝洪武年间颁《大成乐》于天下,清朝丁祭通用《中和韵乐》。”

天一问道:“姥爷,什么人演奏乐章?”

文教授说:“由专门乐户、乐工演奏乐章,据记载孟府旧有乐户五名。在《孟府档案》记载到1943年秋丁祭乐工7名,1944年春丁祭乐工10名,1945年秋丁祭乐工11名。据《三迁志》记载,有时人员不足就雇用民间鼓乐以资补充。”

文闻问道:“爷爷,祭祀时有专门的祭器和祭品吗?”

文教授说:“祭祀所用的物品称为祭品,盛放祭品的器具称为礼器也称祭器。孟子林庙祭祀所用的器具与物品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程教授说:“清朝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钦颁亚圣庙祭器,在诏旨中对祭器做了明确规定。”

天一问道:“姥姥,祭祀孟子都用什么样的祭器?”

程教授说:“祭祀孟子都用的祭器有竹制的笾和篚,笾用以盛果脯,篚用以盛帛。”

文闻问道:“祭器都是竹制的吗?”

文教授说:“祭器中一部分是竹制的,更多的是青铜制的,如献爵、簠(fu)、簋、铏、豆、俎等。献爵是古代酒器,有三足,祭祀时奠酒用。簠和簋都是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的。簠方形,簋圆形,其中,簋也有陶制的。铏是献羹之器。豆圆形高足,也有陶制或木制的。俎是用以载牲的大型礼器,也有用木制的。此外,祭祀时还要用香炉、烛台、盥盘、祝版等器。”

天一问道:“姥姥,关于祭器在清朝乾隆皇帝的诏旨中是怎么规定的?”

程教授说:“在清朝乾隆皇帝的诏旨中规定:在亚圣孟子位前‘献爵三件,盛酒;簠两件,一盛黍,一盛稷;簋二件,一盛稻,一盛粱;铏一件,盛和羹;笾八件,分别盛榛、菱、芡、鹿脯、形盐、藁鱼、枣、栗;豆八件,分别盛酒菹、芹菹、醯醢(xīhǎi)、兔醢、菁菹、笋菹、鹿醢、鱼醢;俎二件,一盛羊,一盛豕;香一座;烛台两只;帛篚一个。’”

文教授说:“在清朝乾隆皇帝的诏旨中规定:在先贤乐正子位前‘献爵一件,盛酒;簠一件盛黍;簋一件,盛稷;铏一件,盛和羹;笾四件,分别盛栗、鹿脯、形盐、枣;豆四件,分别盛芹菹、菁菹、鹿醢、免臨;俎一件,半边置羊,半边置系;香炉一座;烛台两只;帛篚一个。’”

文闻说道:“从清朝乾隆皇帝的诏旨中可以看出对于祭祀孟子与乐正子使用的祭器数量有等级上的差异。”

天一问道:“姥爷,既然这样,对两庑的祭器也有祭器的规定吗?”

文教授说:“是有明确规定:两庑先从祀贤儒‘每庑置三龛,各个龛中没有和羹,所以也不设铏;设俎二件,一盛羊肉,一盛猪头,不放置整猪羊。其余乐正子位前相同。’”

文闻说道:“奶奶,朝廷对祭祀中祭器的数量有这么严格的规定,那么对祭品一定也有相应的规定了?”

程教授说:“关于祭品既有数量上的规定,也有制作工艺方法的要求。”

文教授说:“在前面我们就说过,古时祭祀时的供品分太牢和少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是太牢,有时太牢也专指牛。只有羊、豕,不用牛的是少牢。”

天一问道:“姥爷,孟子林庙祭祀的供品是太牢还是少牢?”

文教授说:“《礼记·王制》中说:‘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仪礼》郑玄注: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孟子封公爵,所以祭用少牢。按这个规格,祭品除整羊整猪以外还有黍、稷、稻、梁等粮食,榛、菱等果脯,各种菹和醢,以及和羹、形盐等。”

文闻说道:“奶奶,关于菹和醢等供品到底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菹就是腌菜;醢就是鱼、肉酱;和羹是调和五味制成的浓汁;形盐是制成各种形状的盐,按古制是筑成虎形的盐。”

天一问道:“姥爷,孟子林庙的祭品制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文教授说:“根据孟氏《三迁志》的记载,孟子林庙祭品的制法十分考究。”根据《三迁志》记载:

“太羹:用淡牛肉汁,如无,以羊肉汁代之。

和羹:用猪脊膂肉切薄片,滚汤焯过,漉(lù)起,然后用盐、醋、酱拌匀,腰子切荔枝形、盖面。临发用淡牛肉热汁浇上。

黍稷:用米,拣过完洁,滚汤捞起,只如捞饭法制造。

稻粱:稻用白粳米,粱用粟米。拣过完洁,滚汤捞起,亦如常饭法。

形盐:用筛过洁净白盐。

藁[gǎo]鱼:用白鱼一尾,大者约一斤,小者十二两。以白盐少许淹过,晒干。临用时温水洗净,酒浸片时。

枣栗:枣用鲜枣或红鲜枣皆可,需拣洁净者;栗用拣过大者。如无以核桃、龙眼、荔枝代之。

榛:用洁净者;如无亦以上数果代之。

菱芡:菱用菱米或鲜菱,须洁净为主;芡是鸡头米,须洁净为主。

鹿脯:活鹿一只,取肉一块。如无,狍獐代造。

黑饼白饼:黑用荞麦面造,白用小麦面,内为砂糖为馅,印作圆龙饼子。

醯醢:用猪膂肉细切小方块,用盐、酒、葱、花椒、莳萝、茴香拌酢。

兔醢:用兔肉照鹿醢制法。

藁鱼醢:用鱼照醢制法。

韭菹(腌菜)、芹菹:韭切去本末,取中三寸:芹切作长段,须洁净,淡用。如无时用其根亦可。

菁菹、笋菹:菁菜略经沸汤;笋中干,煮过,以水洗净,俱切作长片,淡用。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