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者按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中医也讲究五行生克与阴阳平衡,讲究因顺自然四时来养生。
打眼看过去,中医与中国哲学就关系匪浅。实际探究起来,中医的底层逻辑便是中国哲学的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甚至可以说中医便是一种生命哲学。所以要学好中医怎么能不懂中国哲学。
至于其中关窍就让我们一起听听提出“三理养生”的北大哲学系楼宇烈先生的见解吧!
我是学哲学的,后来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对于中医的关心是从30年前开始,但我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只能从理论上学习它、了解它。30年前,一个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的瑞士留学生来找我,我当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主任,他在中医药大学读了两年。他说他听到的对于中医的解释都是用西医的逻辑来讲的;他觉得很困惑,他说,如果我到中国来也还是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话,我就不用来了。他认为中医理论跟中国哲学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哲学理论的一种实践的体现,因此想到北京大学来听一听中国哲学史课。但是,我告诉他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讲的中国哲学也是拿西方哲学的理论来解释的。但他的这次来访,引发了我的反思。
我们这些年来确实是用西方的哲学理论来解释我们中国哲学的道理。比如老子的“道”,道生万物,“道”是生万物的根源。这个“道”是什么?这个道就是精神,就是黑格尔绝对的精神,就是柏拉图的理念,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老子,那完全不是老子的思想。因为老子说的道是无形无象的,不可言说的,它不是在万物之外,更不是在万物之上的,它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万物是从道那儿得到了它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它的“德”。所以我们古人同时说老子的“道”“德”这两个概念。“道者路也,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天地万物都要从这条路里面走出来,这就是道。“德者得也,天地万物所各具也”。天地万物所各自具有的特性。离开了所有万物的德就没有这个道,所以道不是在万物之上。医里面就包含了这个最高的道。医是具体的技艺,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具体的技艺,我们的医一定会离开这个道而走向片面。中医如何来体现我们中国“道”,我看了一些中医的书,发现中医的很多道理跟我学的哲学著作里面讲的一样。中医说养生要分四时,要调情绪,哲学里面也有“循天之道,以养其生”。再看看我们说的阴阳、五行,董仲舒第一个详细地把阴阳五行构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阴阳的消长,五行的生克。用阴阳来解释天道的变化,阴阳消长就构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阴长到了极点,阳消到了极点,就是冬至。冬至以后,物极必反,阳开始一点点往上长,阴开始一点一点往下消,到了平衡的时候,就到了春分。春分过后阳继续上长,阴继续下降,降到了阴最低,阳长到最高,就是夏至,又物极必反。达到阴阳平衡就是秋分,秋分以后阴还是往上长,阳还是往下消,再就回到了冬至。人也要循天之道,也要遵循这个四季的变化,身体内部也在阴长阳消……这个不就是讲的养生的道理吗?
再去看看别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大量讲的都是保护生命,里面有专门讲“贵生”,认为养生的要点就是“去害”。“去害”就把多余的消除掉。书中还讲到什么叫全生,什么叫亏生,什么叫害生。里面特别讲到什么叫生生的道理,强调过分注重自己的生,就变成了厚生,厚生的结果反而变成了害生,即“不以厚生而害生”。中国人讲到“生”,有很多的概念,如摄生、养生、卫生、厚生等等。我们中国人把维护人的健康的部门叫做卫生部,这是《庄子》里面借老子之口讲的“卫生之经”。日本人却采用了一个让我们警惕的词,把维护人生命的部门叫做厚生省。所以我说要警惕“勿以厚生而害生”。
再看看《淮南子》,里面有很多内容跟道家著作《文子》有关。过去很多学者在讨论究竟是《文子》抄了《淮南子》,还是《淮南子》抄自《文子》?因为里面有很多相同的东西。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文子》原文,证实它的存在早于《淮南子》。
我们把《淮南子》作为一个哲学著作来读,通过研究《淮南子》,我从里面找出了50多条跟医学有关的资料。然后再看《老子》,甚至于《孟子》《论语》,其中很多内容都跟生生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的道理有关。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一股正气。不难看出我们中国的哲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从某个意义上来讲,都直接跟我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这个理念密切相关。 (未完待续)
摘自《中国文化的生生之学》《中医药文化》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