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读物?

文/杨之藏

如果没有儿童阅读指导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估计大多数父母在儿童读物的提供上都是出于放羊状态:家里有什么注音类的,标注着儿童读物的,就随儿童自己选择。并没有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状态,有意识地提供适宜的儿童读物,并进行阅读上的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智渊在《成长的阶梯:如何为不同年龄的儿童选择合适的书籍》中,提到了儿童读物选择的三个依据:儿童、文化、作品。从儿童(或是人)的角度来说,他能够读什么?喜欢读什么?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可以读什么和想要读什么?从作品的角度来说,与经典程度和难易程度有关。到底是读经典的?还是读通俗的?

如果我们认为儿童喜欢读什么,就让他读什么,那就是儿童中心主义。如果我们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读中国作品,不读其它国家的作品,那就是文化中心主义。如果我们只让儿童读通俗的读物,而不让他深入学习经典,那阅读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娱乐,而并非增长能力。

在阅读文学类作品,还是知识类作品的这个问题上,儿童年龄越小,读物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年龄越大,知识类作品的比例就应该随之增大。为什么年龄越小,反而越要阅读文学类作品呢?因为文学类作品跟生命的整体有关,能够逐渐培养儿童阅读自动化。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以知识类作品为主,反而会摧毁儿童自然升起的阅读兴趣,造成厌学情绪。任何过于割裂的知识,都不应在人类的早期呈现给他们。

儿童的阅读还跟儿童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文学类作品和知识类作品比例发生显著变化的分水岭,就在青春期(小学四年级左右),四年级之前以文学类作品为主,四年级之后以知识类作品为主。

儿童的阅读当然还跟他们的个体差异有关。自卑者要阅读《丑小鸭》,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可能喜欢读《秘密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还有人问,儿童需要背古诗吗?这在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阶段,比比皆是。但是魏智渊老师认为,古诗是写给成年人的,古诗的常见主题是思乡、闺怨、征战等等,这些主题离儿童甚远,所以并不适合儿童过早背诵。学习古诗要到小学四年级前后才是最佳时期。我们为儿童推荐的读物,应该要跟儿童当下的生活有关。他也反对“读经运动”,他认为大量机械地读经,是在损害儿童思维的丰富性,使它变得僵化。古人之所以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因为文言文是他们日常的书面用语,而且他们也是在私塾先生的帮助下理解式地背诵,而并非囫囵吞枣式的背诵。

如果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谈,文化加强应该是从小学高年级才开始的。因为小学低年级要大量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国内的儿童文学是自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产生的,目前还没有产生非常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国外却有非常成熟的相关作品。而这些作品是跨国界的,没有特别浓郁的民族意识,里面的主题具有普适性。所以我们应该要拿来使用。在小学中段才开始读唐诗宋词,小学高段要逐渐阅读具有思辨性的文学作品,如《论语》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体来说,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有七个关键要素:

1. 年龄大小(心理、道德及任职特征);

2. 经典性

3. 难易程度;

4. 文化倾向性;

5. 个性差异;

6. 阅读方式(共读-自读);

7. 适用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您也想免费参加这样的学习,

请立刻扫码加入吧!

扫码咨询

如有更改事宜请关注此页下方留言置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