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司令指的是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司令员(包括代司令员),杨上将和其中四位都共过事,严谨地说是受他们指挥。而且是真刀真枪打仗中的指挥,不是形式上的领导。

这样的经历,大概57位开国上将没有几个比得上。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杨上将这样的经历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自然是有,否则何以一边铁马金刀立功无数,一边又融融泄泄广结善缘呢?

要知道统兵作战的大将,常年指挥千军万马,必须养成霸气虎气,否则无以镇慑部属。将军们在一起共事,铁扫帚刷铜锅家家挺硬那是常态。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更清楚杨上将这份经历的独特性。

且细细地捋将来。

一、红军时期:并不喜欢出风头

杨得志回忆录里提到过一件事,红军时期部队编制调整非常频繁,干部职务提拔或者降职非常常见。

这句话有没有潜台词我们不能妄加解读,但杨得志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一直呈上升趋势、把很多人比了下去是事实。

长征前夕他在三个团长位置上轮转,最后定位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之职。

红一团前几位团长的名气和他相比并不显著,至今已很难见到他们的故事。

杨得志当了红一团团长之后再没有换地方,想来是林聂首长对他十分满意。加之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之后又长征,杨得志始终担任团长,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与红四团、红五团并为林聂手下三大主力团,杨得志与四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以及五团团长陈正湘齐名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万里,红一团一路逢山开路、遇水造强,攻城拔寨所向无敌,周恩来在长征结束后盛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杨得志谦虚地把功劳让给师长。

说到谦虚,我们再说说杨得志上将回忆录那段话,其实还有另一重意思。

当年红军编制调整的快,干部升的快,师长和团长两级的级差似乎并不明显,很多师长和团长都是同龄人,能力上也相差不是很大。这导致后来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有些原本级别比杨得志高的师一级领导干部,慢慢被杨得志超越了。

杨得志在红军时期的两任顶头上司,在抗战时期就基本被追平甚至超越了,遑论开国后,杨得志一直在一线军区司令的岗位上,最后官至副总长、总参谋长,另两位都显得逊色许多。

论其根由,杨得志上将属于“双一”系统的将领,即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所谓根红苗正,无过于此。按理说后来应当是跟着老“双一”部队一路征战,先115师、再山东、再东北,就像刘亚楼一样。

但杨得志的综合能力实在太强,短期突击、比单项功力可能未臻绝顶之境,但胜在综合能力强,智商勇略情商门门一流,时间越长,相对同辈将领越耀眼,引起其他系统大首长的眼热,也就是自然之理了。

二、抗战时代:和开国大将搭班子

杨得志由于长征途中表现十分突出,到陕北后中央红军进行整编,杨得志的相对优势就已经体现出来了。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由于减员十分严重,部队进行了整编,红一军团改编成第一纵队,师部取消,纵队直接指挥大队,大队相当于团。杨得志仍任第一大队长,和他搭班子的几位,要么是以前的上司,要么是以前的平级。比如萧华之前是二师政委,副大队长陈正湘之前是平级的团长,参谋长耿飚原本也是同级的团长。

可见,这时杨得志已然有了相对优势。

1936年2月红军渡黄河东征山西,红军史上发生了一段著名的“三杨聚会”的盛况。

东征时红一方面军组成第一师,这个师的领导班子堪称梦幻。

师长是开国大将陈赓,政委杨成武、杨勇(二人是前后任),副师长是杨得志,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月后杨得志即升任第二师师长。

大概就是这一时期的被认可,后来又使杨得志间接受益,在八路军时期又和大将级人物搭班子。

说来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整编为八路军,杨得志起初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后来突然被调到344旅担任副旅长、代理旅长。这一去,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什么千层浪?因为343旅和344旅是两支渊源相隔很远的部队。115师起初整编时只有两个旅,343旅主体是由之前的红一、三军团改编而来,两个团685团、686团基本分别是红一、红三的根苗。344旅主体是红十五军团,也就是徐海东大将从鄂豫皖一路带过来的老部队。

大家知道什么意思了吧?杨得志这是跨系统任职。

为什么挑他过去?1938年1月,原来344旅旅长徐海东积劳成疾,连续呕血,加上作战不利,受了朱老总批评,徐大将坚持不住,只能回延安暂时调养身体。所缺之职,344旅政委黄克诚原本推荐由687团团长田守尧接任副旅长,暂时代理之。但中央考虑到要打破壁垒,而且田守尧资历有点浅,威望可能不足以镇慑一个大旅,故而由久著盛名的杨得志来当代理旅长。

这意味着什么呢?杨得志这一步极大领先了同时期的战将。

1938年上半年,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编制还相对简单,没有步入大扩编时代,一共六个旅长,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344旅代旅长杨得志、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359旅旅长王震,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386旅旅长陈赓。

许多上将级人物那时还都在团长位置上,要到1938年底、1939年初陆续组建新的旅级单位,才慢慢走上旅长级别。

三、刘邓首长要走杨得志

1940年左右,杨得志被刘邓首长收入麾下。

主客观的因素都有,杨得志的能力是关键。

彼时115师组成了东进纵队,从山西进入河北、河北、山东交界一带。八路军于是成立了第二纵队,这个纵队的级别不低,虽说赶不上徐向前挂帅的第一纵队,但主官分别是左权和黄克诚。

左权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黄埔一期生,军事才能极为突出,毛主席称赞他两个杆子都很硬:枪杆子和笔杆子。多说一句,像左权将军这样兼资文武、军事指挥才能和理论水平都非常高的大军事家,军内堪与之匹敌者,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若非牺牲过早,活到建国后必然是元帅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纵队的实际司令员是杨得志,就像当初杨得志当344旅代理旅长一样,与黄克诚搭班子。没有一流的本事,能给左权当代理司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