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非遗里 “豫”见中国春节(下)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价值观。一个个“非遗”,穿越时空,记录着春节文化历史变迁的鲜活脉络。
春节申遗成功之后,如何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怎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省政协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鲁璐说:“箜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让我深切感受到国际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箜篌艺术那种跨越国界、连接心灵的力量。”接受采访时,她正在参与一档节目的录制,来自不同文明古国的泛箜篌类乐器演奏家,通过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用共同的箜篌古乐同台演奏。近年来,鲁璐团队致力于世界箜篌地图、世界5000年箜篌历史年表、世界五大博物馆箜篌图典等一系列国际化工作,基于这些实践,鲁璐还将这些思考和建议形成了提案,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构筑。
古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如今开封兰考县徐场村的“七贤琴坊”,每年有大约200张高端定制古琴从这里售出。据开封市政协委员、“古琴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海广介绍,一张琴至少需要3年时间完成,选材讲究、工艺繁杂。他们的古琴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他表示,下一步还要将古琴技艺的教学和研学结合起来,发展成吃住学一体的实践服务基地。就在今年,孔海广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兰考民族乐器企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建议通过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组织,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产业发展。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褚金勇认为,不管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我们都需要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品味生活的温暖,需要在“此处心安”的根脉感中体悟情感的慰藉。春节,搭建了一个中外交流的桥梁,节日里我们共享一种仪式、一个庆典,进行着情感上的互动,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魏蔚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