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推荐一下这个号,未来有望成为传播经济学的优秀人才
在全球制造业的版图中,中国制造业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里,有将近一半都是在中国制造的。
长久以来,秦晖等人对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存在误解,认为其依赖于所谓的 “血汗工厂” 模式或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
这一观念影响巨大,然而这种解释,完全无法解释以下现象:
为什么印度有无数的年轻人,工资比中国还要低,但制造业却与中国有巨大的差距呢?
自“印度制造”倡议提出以来,印度在全球工业产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至3%之间,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尽管印度人口众多,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其工业总产值远低于中国,2023年印度的工业总产值为8877亿美元,而中国为68124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7.6倍。
还有庞大的非洲,人口也非常多,出生率超高,工资比印度还要低一半,为什么那里没有什么制造业呢?
即使是现在的当红炸子鸡越南,很多中国制造业工厂搬过去后会发现,在越南生产比在中国生产成本还要高!
那原因到底是什么?
很可惜,这么一个样本,没有成为全球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学家们分析的对象,导致全球出现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认为中国制造业对全球是一种破坏,甚至秦晖等人说成是低人权对高福利社会的“优势”。
搞清这个原因,这对于全球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
因为制造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口的产业,吸引制造业的投资对一个穷地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制造业的发达,没有成为全球经济学家的显学,是一个全球经济学家巨大的失误,这背后有对中国的歧视,有经济学家们的忽视,更有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失职。
因为国际媒体上对中国制造业的污蔑,也成为了中国无数普通人认同的观点。
明明建起了一座金山,外国人认为这是垃圾,本国人也逐步开始嫌弃,这真是无比荒唐啊。
只要研究清楚这座金山的由来,就可以找到发展的秘密武器,无数人弃而不用,转而开始折腾起各种方式,太让人无语了。
今天,我就从经济学最为简单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制造业发达之迷。
分工是效率之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了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分工带来效率的原因。
这一理论在中国制造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分工细化意味着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专业化的环节,每个环节由专门的工人或企业负责。
在中国制造业中,这种分工模式已深入到各个行业和生产环节。
以电子产品制造为例,一部智能手机的生产涉及众多零部件和复杂工序,从芯片设计与制造、屏幕生产、电池组装到外壳加工等,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企业专注于特定的生产任务。
分工细化使得工人能够专注于特定的操作,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变得更加熟练,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服装制造行业,裁剪、缝制、熨烫等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工人完成,他们通过重复操作,动作更加熟练、精准,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得以显著提升。
这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迅速响应市场变化。
当企业专注于某一特定环节的生产时,会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该环节的技术与工艺。
在汽车制造领域,发动机制造企业专注于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效率,零部件供应商致力于研发更轻量化、高强度的零部件。
这种专注推动了技术创新在各个细分领域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
例如,中国的电池制造企业在专注于电池研发与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使得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分工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
企业在特定环节进行大规模生产,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成本、设备折旧成本和人力成本。
同时,专业化生产还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次品率,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例如,中国的家电制造企业通过分工细化,实现了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采购,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分工细化往往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一些地区,大量相关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体系。
例如,广东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涵盖了从电子元器件生产、电子产品组装到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企业之间地理距离近,信息交流便捷,能够实现快速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成为配套完整的服务,在制造业中,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到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众多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这些企业之间能够实现高效的协同运作。
在中国,无论是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机械制造,还是新兴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减少了企业寻找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时间与成本。
企业可以在本地或周边地区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性服务,无需长途采购或面临供应中断的风险。
在服装产业集群中,面料供应商、辅料供应商、服装加工厂、印染厂等企业紧密合作,服装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服务,降低了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
产业链配套完整使得企业能够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结构。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迅速从产业链中获取所需的资源,调整生产流程,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产业链配套完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完备的产业链环境中,企业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中国的电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从原材料、到生产装备、到研发系统等环节不断创新,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技术领先、出口全球的产业升级。
产业链配套完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繁荣。
同时,完善的产业链还能够促进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正因为如此,哪怕中国人的工资早已超过了越南、印度,但是,若没有关税战,大部分企业是不愿意去这些国家生产的,因为转移的过程很痛苦。
企业的成本,绝不仅仅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支出,最大的成本来源于错误生产。分工细化,则是减少错误生产的机会,因为每一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企业试错,企业要调整生产,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当下的中国制造业以及产业群,正如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一个环节相互咬合,形成合力,才有了强大的成本优势和高效生产的结果。
企业转移到东盟,并不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很大的伤害,但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打通交通,商务人员往来,零关税交易、服务产品通行等一系列交易障碍,只要达成,那么,东亚和东盟这一制造业规模集群,依然是全球无敌的,无他,全球只有这个地方有分工这么细的产业集群。
可以说,当下全球制造业分工发达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东亚,一个就是德国,其他地主都找不到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
其他地方能不能替代呢?当然是可以的。东盟就在快速崛起。
那就要看这种分工协作的基础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东亚国家才建成了产业群,其他地方却建不起来?
高效分工的基础是什么?
下篇再说。
评论区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带来高效分工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