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备用号“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一篇文章《人大重阳研究成果: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今天在本号进行了转载),很多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提到了购买力评价这个概念,有人引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来证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称,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0月24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将俄罗斯列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该报告,俄罗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排名达到世界第四,排在中国(18.8%)、美国(15%)和印度(7.9%)之后。

真是喜大普奔,中国是妥妥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不同国家大致相同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比率,是指在基准国的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对比国的等量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币数量。

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公式是:

PPP = 甲国商品价格 / 乙国商品价格。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货币的相对价值,即一种货币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与另一种货币相比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与汇率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应该基于各国之间的相对物价水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较高,那么该国的货币购买力就较低,反之亦然。例如,如果美国的物价水平上升得比中国快,那么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美元贬值。

虽然PPP不是用来直接计算汇率的工具,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汇率的变动。例如,如果根据PPP计算出来的汇率与实际汇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表明存在套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投资者可能会利用这些差异进行套利活动,直到汇率回到PPP预测的水平为止。

(注:按照这个理论,相对物价水平低的国家,其货币应当升值;反之,相对物价水平高的国家,货币趋向于贬值。也就是说人民币兑美元应当是升值,现实是这样吗?)

购买力平价与GDP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用于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合理比较;而GDP是一个国家核算期内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购买力平价主要是把物价指数与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与汇率的关系,并为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提供依据。而人均GDP是一个计算指标,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它将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

(注:个人理解,根据购买力平价对实际的GDP进行重新计算修正,实质上是一种数字游戏,而非真实的GDP数据,仅仅只是为了对比而对比。)

购买力平价和社会消费总额的关系

社会消费总额的变化可以反映购买力的变化。如果排除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消费总额增加,可能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政府的购买力增强,反之亦然。

购买力平价和社会消费总额都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PPP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成本,而社会消费总额则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指标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购买力平价指标的局限性

对于国际比较项目及其生产的有关数据的局限性,世行报告中作了专门论述。主要包括,PPP数据有抽样误差、统计误差,住房、医疗领域的PPP误差可能较大;不太适用于对差异较大的经济体间的比较;PPP不能用作汇率决定水平等。

过去中国政府对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标持反对态度

实际上,在过去,我国政府对于使用购买力评价的相关数据一直持有反对态度。

2014年5月6日是,人民日报文章《统计局专家:购买力平价法高估中国GD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指出,“若在全球选择统一固定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则容易对具体的国家丧失了代表性;如不同国家都选取对自己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各国间又因代表品不同而丧失了代表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个结果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

文章特别强调,“我国的粮食、牛羊肉、汽车、汽油等商品的价格是比较高的,通过购买力平价却反映不出来。由于购买力高估,也自然就高估了我国的GDP规模。”“(评价)没有将诸如房屋这样的商品的“溢价”因素考虑在内,所以会造成推算的我国建筑品价格严重偏离我国的实际。而由于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占比较高,这种偏离对我国购买力平价结果影响较大。”

文章最后表明了态度,“正是由于方法论的局限和购买力平价法结果运用导致中国GDP总量和人均水平的明显高估,中国官方不认可这些数据,但同意世行项目办公室在表明中方态度前提下,推算和使用有关数据。”

2014年5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如何看待购买力平价——“中国第一”的是是非非(之二)》。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价格总是低于国际价格,在这方面比较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指出,“在2005年的ICP结果发布后,中国学者曾指出,ICP低估了政府雇员的报酬(未把交通、就餐和医疗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包含在内),由于ICP测算政府消费支出时的依据是平均雇员报酬,因此相应低估了政府支出项目的PPP值,高估了货币购买力。”

(注:政府公务员的收入与普通居民的收入现状,大家都很清楚。)

经济日报2014年5月6日发表文章《“购买力平价”计算法不符中国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指出,“国家统计局相关专家认为,报告的统计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和主要结果应用中的缺陷,这个结果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也高估了中国的GDP规模。”

最后分享一组数据。

根据网络查询,中美两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1495亿元,人均消费约33678元人民币,折合约4811美元(按1美元兑7元人民币计算,下同)。

2023年美国社会消费总量为83328.35亿美元,人均消费约27776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约5600美元),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约4720美元)。

根据网络数据,2023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近6万美元,中位数查询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图为格隆汇的数据,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个问题:在中国的人均消费里面,有多少是政府本身的消费?

2011年三公消费突破一万亿,“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费接待”等问题备受关注。

以东乡县(现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为例,2012年正式运行江西首个公务消费即时监控软件系统,当年陆续将各单位的“三公”消费情况,公布在该县荆公文化广场宣传栏里。2012年1~12月,全县“三公”消费总额为7971.91万元,2011年同期为8626.03万元。

全国共有3000多个县级政府,再加上各级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粗略计算的话,2012年“三公”消费总额超过远远不止3万亿元; 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7167亿元,粗略估算,政府消费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应当超过两成以上。

如果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购买的其他商品呢?

细思极恐。

这是十几年前的数据,现在的数据无法查询。

三公经费(三公消费)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不代表政府部门所有用于社会消费品购买的费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该指标所涉及的商品包括售给个人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也包括售给社会集团用于非生产、非经营的商品。其中,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等。

根据中国网报道,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64.96亿元、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因公出国(境)费预算压减较多、基数较低,今年恢复性增加,主要用于支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保障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往、参加重要双边多边会议等,同时继续严控一般性出国团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试想一下,各级政府的三公消费再加上他们购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总额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