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冈镇葛隆村,有着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村里人都喜欢称它为“老街”,早在明朝成化时期它便已经存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家“老店”,没有店招牌,更没有价目表,只有玻璃窗上简单贴着“理发店”三字,一开便是50多年。
理发店的老板名叫张娣英,今年已经87岁,村里人给店铺取名叫“阿英理发店”。
一套洗剪吹只要10块钱
1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阿英理发店”看到,一把破皮的“古董式”理发椅,几条长凳,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构成了理发店的全部模样。
“阿英嫲嫲,我头发又长了,给我理个头吧。”
“好,这次剪短一点哈!”
店里一来客人,张娣英便拉好椅子让他坐下,“哗”的一声抖开一块布,围在顾客身上,然后从桌子上取出一把电动理发器和一把梳子,动作熟练而麻利。
“阿英嫲嫲在村里很有名,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手艺依旧精湛,推剪均匀,手法干脆利落。”在葛隆村工作了几年的小伙杜睿琪已是“阿英理发店”的常客,“很有型的,完全不输外面昂贵的理发店,这里一套洗剪吹只要10块钱!”
今年87岁的张娣英,从事理发行业已有58年,年轻时她为了学习理发技术,独自一人去上海市区学习,学成回来后,她便在葛隆村老街的南边开起了理发店,后又把店搬到了老街里中段位置,也就是现在的经营地址,至今已有50年了。
“最开始,这家店是我和另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合开的,生意好的时候,两个人忙不过来,我们又收了3个学徒,5个人一起经营着这家店。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式的理发店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他们说要‘打烊’,我说我不要,我可以一个人做。”说起这家老店的故事,张娣英的记忆鲜活了起来,“就这样,我自己又单干了二三十年。”
葛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锋也是张娣英的老顾客。“我是土生土长的葛隆村人,小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这条老街。几十年过去,阿英嫲嫲的理发店,是现在老街上唯一一家还在营业的商铺。”陈学锋摸了摸那把老式理发椅,笑着说,“还是小时候坐过的那把椅子,它承载了太多的回忆!”
眼下,虽然老街上人流已经不多,但小店的营业时间依然很固定。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开门,营业到10点半午休,下午再营业到4点半打烊。每日如此,全年无休。
不仅是理发店
更是满载葛隆村人的“乡愁点”
不同于商场理发店听到的工具运作声和音乐声,这间小店铺里更多充斥着的是欢声笑语。
店门口的几条板凳,就是张娣英专门给街坊邻居们准备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门店开着,街坊邻居们就来店里面嘎三胡,聊上几个小时,直到店铺关门。“大家习惯要来坐坐,所以每天早上到点我就来开门,不能让他们等着。”张娣英笑着说。
“阿英的店开了多少年,我就在这里剪了多少年头发。”和张娣英同岁的沈惠珍每天都要来店里“报到”,“老伴儿走后,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只要‘阿英理发店’在这里,我就不会感到孤独。”
对于许多村民而言,这不仅仅是家门口便利的理发店,更是对往昔时光的一种怀念。村民们都说,只要阿英嫲嫲还在,这份老手艺就不会消失,这份温暖和人情味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如今,葛隆村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改变村容村貌,老街留住了乡愁,新房带来了憧憬,在变与不变中,焕发出美丽乡村的“精气神”。“葛隆村外围的房屋都在更新,明年老街的改造也将提上日程。如何将老街的商业‘盘活’,恢复葛隆村人记忆中的繁华景象,是我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学锋说,等时机成熟,“阿英理发店”的面貌或许将会焕然一新,但这家老店承载的意义将始终延续。
缓步深入葛隆老街,一扇扇雕花木窗深深浅浅地镌刻着时光飞逝。再将镜头顺着时间拉长,印刻在老街上“阿英理发店”的故事如电影般一帧帧闪过,流淌在街头巷尾的人情味,一直留在了这个历史和现代交汇的乡村。
离开时,记者问阿英嫲嫲“理发店会开到什么时候?”,她笑道,“只要我身体好,干得动,我肯定一直在这里理发。”
撰稿:席凌燕
摄像:汪舰
编辑:卢泽斌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