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阳光洒在山坡上,其乐融融。

有人恭敬肃立,有人刚强勇武,有人温和快乐,老师乐在其中——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接下来,孔子话锋一转: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说“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章描述了孔子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场景:

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显得恭敬而正直;子路在一旁(估计是在练武),刚强勇猛;冉有、子贡,一个政事科的,一个言语科的,在老师面前十分低调,温和而快乐。

孔子很高兴。然后,脸色暗淡下来,说:“像仲由这样的,(过于勇武,心思不缜密)恐怕不得好死啊!”

“不得其死然”,通常理解为“死于意外,不能寿终正寝”,也不算错。但更准确的解释,是“不能死得其所”。

正如那句名言,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不可怕,“不得其所”才可怕。

孔子当然希望学生们都能落叶归根,寿终正寝;但在必要时,强调“有杀身以成仁”,不必畏惧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路最终如孔子所预言的,死于卫国的宫廷争斗。更让孔子遗憾的是,这场争斗,没有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是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而已。

事实上,对这场卫国的内乱,孔子早有预见。

卫国国君的名字太复杂,干脆用代号吧。源头是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卫灵公的儿子,即卫庄公,我们简称“卫子”;还有一个是“卫子”的儿子,也就是卫灵公的孙子,即卫出公,简称“卫孙”。“卫子”有个姐姐,简称“卫姐”;“卫姐”有个儿子,也就是“卫子”的外甥、“卫孙”的表兄弟,叫孔悝(kuī )。

糊涂了吗?总算说到主角了——这个孔悝,一度是卫国的实权大臣。子路是他的家臣。

事件很复杂,我简要说一下。

“卫子”想杀掉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卫孙”成了国君。

“卫子”不开心,借兵来攻,父子对峙。卫国政局,阴云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让您从政,您会从哪里着手,收拾这个烂摊子?”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先把父子、君臣的名分搞定了。

意思很明白:现在卫国的国君是儿子,和他抢宝座的,是他爹。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了:君臣关系重要,还是父子关系重要?

从政治层面来讲,君臣关系重要;从天道、人性来讲,父子关系重要。

孔子相信天道。既然如此,父子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虽然“卫子”现在是国君,但国君也有父亲。父亲来抢——即便方法不对,你也要“几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地劝谏;他们不听,仍然要保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冤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所“正”的“名”,是先正父子之名,再正君臣之名。

子路很不理解:现在的国君有权有势,你却正名,真是个迂夫子!气得孔子骂了他一顿。

然而事实正如孔子所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没有“正名”的结果,是卫国陷入乱局。

“卫子”强攻不成,便发动政变,联合“卫姐”,胁迫当权者孔悝,驱逐“卫孙”,自己做了国君。

子路是孔悝的家臣,正从外地往回赶。路上碰到子羔,子羔说:“卫国大乱,别去了,国君都跑了!”

子路没跑,冲进宫内,远远看见“卫子”,指责他不该胁迫孔悝。

“卫子”命两个武士下去,子路死于非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得其所”,就是“死得值”。你为忠而死,为仁而死,为民而死,都是死得其所。

子路的死,其实不太值。若当初先正名,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因为“名不正”而生乱,属于“邦无道”,这个时候,“卷而怀之”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