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过,孔子“温而厉”,看上去很温和,却透着严厉。
那意思是,老师不骂骂你,你是不会上进的。
所以,不要以为孔老师不骂人。《论语》中,被他骂过的不少。骂得最厉害的,是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很无情,直接让他退出师门了。当然,这好像只是孔子的气话,别当真。
樊迟问他如何种地、如何栽花,孔老师气不打一处来,把他呲了出去。樊迟走了,老师意犹未尽,还在骂:“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不是“品德低下”的含义,意思是普通人、平民,骂樊迟没志气,成不了大人物。
冉求含蓄,樊迟质朴,放在同学堆里,很容易“消失”,所以孔子骂他们的时候少。“显眼包”们,就不同了。
典型的“显眼包”有两个,一个是口才犀利的宰我,一个是性情粗野的子路。
这俩货,被骂得最多。
等半小时,我去数一下……
答案揭晓。经粗略统计,子路荣登“挨骂榜”榜首(含委婉的批评),共挨骂7次。
当然,孔老师的批评,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批评子路“好勇”,喜好武力解决问题;批评子路耍嘴皮子(佞);骂他“野哉”等等。
宰我挨骂,虽然屈居次席,仅出现了3次,但一次比一次厉害,都是发自内心的痛骂——可见孔老师的确不怎么喜欢宰我。
最著名的,如今都变成成语了——“朽木不可雕也”,这就是孔子骂宰我的话,因为宰我大白天睡觉。
今天大白天睡觉没啥,古代不同。油很贵,很多人点不起油灯,晚上没法学习,只能抓紧利用白天的时间。
宰我和孔子辩论“三年之丧”,孔子也真动了气,骂宰我“不仁”,说他“难道小时候没被父母抱过三年吗”,挺狠。
有些批评,显见孔子“不忍批评又不得不批评”之心,比如他批评“由之行诈也”,子路虽然欺骗了老师,目的是好的——孔子病重,他按“有臣”的规格为其安排后事,违背规制,但何尝不是一片忠心呢?
除了这些有针对性的批评,还有普遍的批评,比如批评有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等。我看了都汗颜。
再看表扬榜。子路、樊迟、子贡、闽子骞等,都被表扬过。孔子的教育思维是积极的,肯定、鼓励为主。
表扬最多、最狠的,无疑是颜回。面对国君和权臣,孔子两次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已成名言、名句了。
不仅次数多,表扬的程度也高。“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颜回的“仁”,能坚持很长时间,其他同学顶多一时半会儿。
仁是很高的境界,如此评价,相当不容易了。
孔子甚至说自己不如颜回。他让子贡评价颜回,子贡说自己不如他,孔子回答:“不如也,吾与汝不如也。”
“吾与汝不如也”,有人解释为“我赞同你,你(子贡)是不如他(颜回)”。现在看来,应该是“我和你都不如颜回”。
新出土的竹简证据:
安徽大学藏竹简《仲尼曰》——
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
王家嘴楚简《孔子曰》——
孔子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此处缺文)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
两处古籍,都说“吾不如回也”。如此,《论语》中“吾与汝不如也”是“我和你都不如他”的可能性大增。
对颜回如此表扬,偶尔出现一处“批评”,就十分令人关注了——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孔子说,颜回对我帮助不大啊,我说什么他都(表示认可、接受)很高兴。
这里,我觉得是委婉的批评。一个人水平再高,如果对老师只有崇拜和接受,没有质疑和辩论,很难成为一代宗师。
爱之深,责之切,孔子希望颜回成为宗师,才如此批评。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这话多半是讲给颜回听的吧!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