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虹口区武进路455号,刚刚开馆不久的巴金图书馆迎来了文坛茶话会第一期活动,来自上海的的文坛名人和文化界人士、书友代表畅谈文化人生,并为巴金图书馆建言献策。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采访,并在会后采访了部分文化人士。
座谈会现场视频
将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
“目前这个空间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进?欢迎大家帮着出出主意。”茶话会一开始,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就向来宾们开门见山表示。
在版画收藏家阿罡看来,座谈会现场的《文坛茶话图》很有意思。“这张图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它几乎是我们整个海派文化的一个缩影。图中的这些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而他们的文学创作又是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大家能聚在一起,欢聚一堂,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海派文化的缩影。”
版画收藏家阿罡讲解《文坛茶话图》
在阿罡看来,巴金图书馆可以进一步利用好现有平台,让这个平台有更多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聚集于此。“无论是它是话剧也好,电影也好,文学也好,只要能够是体现我们上海这种海派这种文化的,我觉得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巴金图书馆是将于2025年建成开放的上海文学馆的馆中馆,以后上海文学馆内部会设有剧场,也会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些小舞台的表演机会。周立民表示,上海文学馆建成之后,以后除了邀请专业的演员,也会邀请素人走上小舞台。“因为现在是一个素人的时代,不是以前的明星时代。我们会考虑把小舞台一年的时间档期抛出去,让大家自己来申请某一个时段进行表演。”
一位读书会的年轻朋友表示,在听到馆方的介绍,并了解到巴金图书馆现状以及上海文学馆的蓝图之后,他对于这块文学宝地有了新的期许:“对于在新媒体时代习惯了三秒钟定生死(刷短视频),不太喜欢纸质阅读的年轻人来说,如何让文学治愈我们,都是未来可以在这边进行探讨和发生的。”
画家万芾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工艺美院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她在会后通过记者提出了自己的个人建议:“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静土,也是艺术享受的乐园。希望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做一些展览、讲座、互动交流等活动。”
“我们希望把大家提的这些宝贵意见和想法能够落实,变成我们实际的一个行动。”周立民说。
我们与巴金先生有缘
当天参加茶话会的文坛名人和文化界人士当中,有不少嘉宾的家人都曾与巴金先生有过密切交往,乃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当中包括音乐家贺绿汀的女儿贺元元,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之子张慰军,画家钱瘦铁孙女钱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谭正璧之子谭箎等人。
上海作协理事,《上海纪实》副主编孔明珠是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之女,茅盾的内侄女,她告诉记者:
我们家与巴金先生很有渊源。茅盾姑父与巴金先生友谊很长久,我妈妈与巴金爱人的妹妹是出版社同事,我和巴金的弟弟李济生在文艺出版社面对面办公室上过五年班,他说话乡音特别重,踱步到走廊上笑哈哈与我寒暄,我完全听不懂只管笑就是了。巴金先生的小说、戏剧、电影无疑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影响很大。
在画家万芾看来,文学和艺术实际上是伴随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开始,一直到如今现代文明社会,文学和艺术的血脉,渊源流长,一直在社会发展中流淌不息。讲到文学和艺术的历史,那天万芾有个特别的感受:
我出生在四川成都,和巴金先生是同一出生地,和孔明珠老师认识也有30多年,因此认识了很多作家,了解了作家在作品背后如何描述和驾驭文学的文字的才能。在我读书认字时,最早读的小说就是巴金先生写的《家春秋》三部曲,知道了巴金先生字芾甘,当时我觉得很特别,他名字当中的“芾”字和我的名字一样。今天想来,我和文学的结缘是有原因的。
丁夏是丁悚之孙、丁聪之侄,他告诉记者,之前收到周立民发的电子邀请函上,注意到邀请函用了1936年漫画家鲁少飞先生画的《文坛茶话图》,觉得非常有意思:
画面内容虽然是个虚拟场景,但是画面中除了有巴老和茅盾外,还把鲁迅和叶灵凤、施蛰存先生画在了一起,大家聚集一堂,反映了三十年代上海海派文化包容宽松的氛围。刚才在楼下的展览中看到巴老1925年的时候曾在永年路149弄的天祥里住过,那就应该是和我爷爷丁悚做过邻居,记得我爷爷在他的回忆录里说过,他是第一个搬进天祥里的,后来陆陆续续住过很多画家和作家,有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叶浅予、江小鹣、严独鹤、毕倚虹、江红蕉、汪亚尘、潘竞民等,那里曾被称作文艺之弄。
可能我爷爷没有和巴老有过交往,但是巴老和我伯父丁聪的交往非常多,我伯父画的许多文人肖像画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给巴老画的那张。
郑源是作家郑振铎之孙,在他看来:
1922年,郑振铎主编《文学旬刊》,发表了巴金的最早的诗《被虐者底哭声》和散文《可爱的人》。之后巴金在郑振铎的帮助下,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文,从此巴金和郑振铎成为莫逆之交,文坛挚友,友谊深厚。在郑振铎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下,巴金逐渐成熟。而巴金一生最后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怀念振铎》,这也是巴金把生命最后的能量全部投注进去的一篇文章,也成为巴金一生的绝笔。”
郑振铎是在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时遭遇空难离世,而巴金是在2003年10月17日去世。冥冥之中两位好友同月同日离世,是巧合?……是命中注定?……巴金终于到了与振铎相约的那个地方与振铎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