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一百期(总第870期)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可以,还是不可以,抑或是分情况?
以我二十多年一线语文教学的经验推测,我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以,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作文,不管是当动词解释还是当名词解释,都和学生有关,要么就是学生练习写作,要么就是学生为练习所写的文章,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呢?
当然,也可能有人觉得需要区分情况:如果是学生作文,就不能胡说八道;如果是自己随便写点儿东西,胡说八道一下没什么关系。但这种分类讨论做出的判断,其实和前者有很大的共识,那就是学生作文不能胡说八道。
那学生写作文,真的不能胡说八道吗?这个看似无比清晰笃定的结论,其实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前几天,年级做了一个作文的统测,练习的题目如下。
题目:_________并没有结束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这实际上是2009年北京市中考作文的题目,只不过在要求部分,和当年考试相比稍微有一点儿变化而已,没有明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增加了“作文内容积极向上”这个限定。
然后,在阅卷过程中,有老师看到了这样一篇“奇葩”作文。
可能图片看不大清楚,我把文字版附在下面。
登山并没有结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去登高,起个大清早。
开车来到山脚下,抬头一看山真大。
山顶山脊和山谷,杜甫心里好怕怕。
爬山爬到山腰上,老命差点要埋葬。
杜甫抬头再眺望,竟然还有一千丈。
突然山体要塌方,杜甫心里特别慌。
山石剧烈地摇晃,碎块直往各处撞。
霎时只听一声“咣”,杜甫的命快要丧。
不幸被石头砸中,直接就是脑震荡。
杜甫穿越异世界,大骂编剧真是屑。
一看旁边一堆人,原来到了山西村。
山西村,山东村,都是陆游家家门。
要想离开山西村,必须脚踏风火轮。
杜甫寻找风火轮,发现陆游装门神。
陆游还在喝腊酒,昨晚喝酒喝一宿。
为啥酒能喝一宿?一看配料啥都有。
既有镨钕钷钐铕,又有镓锗砷硒溴。
陆游喝酒喝的久,昏昏沉沉头一扭。
杜甫给他一拳头,陆游瞬间就醒酒。
杜甫跪地苦苦求,陆游给他说缘由。
要想得到风火轮,去找深林度梓由。
曹瑞还有度梓由,深林隐居乐悠悠。
说完又抱起腊酒,杜甫扣个666。
踏上这条远征路,杜甫驱车上高速。
高速路边有棵树,上面大字一个“度”。
一个箭头指深林,林里有个小木屋。
杜甫敲门没人应,直接就破门而入。
里面有个小小孩,坐在地上玩积木。
问他是否度梓由,他说自己度艾路。
问他度梓由在哪,他说外出去砍树。
不久度梓由回来,忙问风火轮出处。
度梓由哈哈大笑,“你的智商是负数”。
风火轮是传家宝,你想要也得不到。
杜甫听了很愤怒,自己竟然被戏弄。
掏枪指着度梓由,闪风火轮在何处。
度梓由他不想寄,颤抖指向桃花蜜。
杜甫忙翻桃花蜜,风火轮真在这里。
杜甫脚踩风火轮,速度比不上货轮。
终于离开异世界,杜甫心里很兴奋。
落石突然又下砸,材甫抬头一声“啊”。
山滑坡,泥石流,杜甫吓的叫“妈妈”。
再次掉进异世界,杜甫心里全是气。
大骂什么破游戏,策划就会搞心理!
诸位读者朋友,你们看完了这篇学生作文,感受如何呢?是觉得他在胡说八道,还是看得你哈哈大笑?
批改这份作文的老师很纠结,觉得这是把写作当儿戏,没法给分,但我作为旁观者,却看得哈哈大笑,觉得这娃挺有创意,我很喜欢。我很想知道这孩子是哪个班的,后来我就找到了这位同学,加了他的微信,让他把这首打油诗的电子版发给我。
那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篇作文呢?
可能有人会说根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个限制,就足以判定这个作文不合格了。但这次作文,并没有明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也可能有人会说,这篇作文不够积极向上,但真的不够积极向上吗?好像也无法斩钉截铁地下这样的断语。
如果不是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不是恼恨这个学生在考试时不严肃不认真的写作态度,只看这篇小文,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
比如,想象足够丰富,看似是胡扯,但人家说的这是“异世界”游戏里发生的事儿,所以这个胡扯就有了某种合理性。
又比如,虽然充其量只能说是“打油诗”,但人家还有意识地押了韵,而且相当程度上算得上言之有物,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能也有人觉得是“恶趣味”),不过无论如何,要比某些假大空的“老干体”诗歌更具有可读性。
再比如,这个诗也并非完全凭空捏造,不但改造了杜甫的《望岳》和陆游《游山西村》两首诗,另外还有创意地把化学元素融入其中了。
不只是我看着觉得特别好玩儿,特别可乐,我猜这个学生在写的时也一定觉得特别开心,特别欢乐。(后来和这位学生沟通,印证了我的判断。他说当时没想好写啥,正好之前曾经和同学编过这么一个东西,一定程度上又符合题意,于是他就在此基础上改造一下,放到作文上了)
我推荐这位同学去读读著名学者启功先生的若干首打油诗,希望能对他有所启发。比如,有这样一首《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当然,我不是要把启功先生的作品和学生的习作画上等号,两者非但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有一点儿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写作过程一定洋溢着快乐的情绪,让人能明确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表达欲望。
不只是在这些打油诗中看到写作的快乐,在很多古代文人的“戏作”乃至“正作”中,能都看到那种喷薄欲出的表达欲望。
反观我们今天训练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把学生的写作欲望压制了,学生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变成了一个硬着头皮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成了“奉旨填词”的机器,他们写作文以拿高分为目的,而不是为了通过文字记录生活,表达认识和抒发情感。
当下老师训练学生写作,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存在以下三大弊病:过高,过死,过于功利。
先说过高。小学二三年级,本来应该刚刚接触写作,但恨不得就要求学生马上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两三百字的文章,这种过高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写作伊始就产生了很强的畏难情绪甚至是恐惧心理,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
再说过死。为了让学生尽快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老师常常对作文过程进行拆解,要求学生以“搭积木”的形式来完成作文,每一步写什么,怎么写,都规定得极其详细,绝对不可以突破这些条条框框,不再是文无定法,而是必须如此,这样过死的要求必然让学生觉得写作索然无味。
最后说过于功利。几乎所有的写作训练都指向应试,甚至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训练应试写作能力完全画上了等号。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应试的标准要求来训练学生,教学生很多“短平快”的套路,结果学生除了学会生硬套作之外,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
那如何去除这些弊病呢?一定有很多人很自然地想到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强化应试作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由写作能力。这样“既要……又要……”的想法看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却很难实现,常常最终还是倒向了应试。
那该怎么办呢?我以为要去除这些弊病,最根本方法还是要彻底调整训练学生写作的思路,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不要用条条框框压制他们的灵性。在最初学习写作的相当长时段内,都要以让学生享受“胡说八道”(自由言说)的快感为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享受了表达过程中的快乐,有了大量的写作实践,自由写作慢慢做好了,然后再写应试作文,其实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如果训练学生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应试作文的种种限定性要求,那还不如让AI去写,让学生背下来呢,那样又快又好,但那有什么用呢?完全背离了写作的初衷。
永远都不要忘记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是表达自己。什么时候学生写作文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愉快,像发朋友圈一样期待得到别人的点赞和评论,那他的作文大概率不会差。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最近开始讲《古文观止》的公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