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文字中的“吃”,并没有“进食”的意思,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即口吃。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周昌,《汉书》本传中有“昌为人吃”的记载,即指周昌是个结巴,绝非周昌被人吃掉的意思。古代讲到吃东西,常用的是“食”字,如:食菽、食肉、食菜等,但又有“食酒、食水”等词,可见还包括“饮”的含义。稍后,分得细一些,则以“噉、啗、啖、哺”表示吃,用“啜、呷、吮”表示饮。《后汉书》载:“南方有噉人国”,那倒真是吃人的,而且“首生子,辄杀而噉之”,父母吃掉自己的头生儿子,实在太残忍了,不过可能是无稽的传说。

有趣的是,古今用字已有变化,所表达的意思有些却一脉相通。《隋书》上提到有人讽刺被封为宰相的高颎、杨素“唯堪啖饭”,意即“只会吃干饭”。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至今仍然沿用吗?《史记·魏世家》又有一句“欲啜汁者众”,说的是有人想分得一点小小的富贵,直译现代语即“想捞点儿油水喝的人多着哩”。此说至今在某些场合也常有人用。

古字多通假,如“哺”与“餔”通,“啜”与“歠”通。《楚辞·渔父》中的“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意即“为什么不吃那些酒渣喝那些酒汁”。《桃花扇》里有一句“游戏江湖图餔歠”,字面很古,意思却很通俗,就是“浪荡江湖混一个吃喝”。

啮和吮,现在分别表示吃喝的一种动作,古代也有用作吃或喝解的,如《九思》有“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肌”之句。还有嚼和呷,古人也用来表吃喝,如苏东坡家中有一年大麦丰收,即煮麦饭为餐,他的女儿们因此把吃饭称为“嚼虱子”。

关于“呷”,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唐时,任迪简为节度使李景略麾下大将,有一次任赴李所设盛宴迟到,李命大觥罚酒,手下误以酽醋为酒。任迪简因知道李景略性格暴戾,手下有错常遭杀戮,所以隐忍不言,喝了许多醋,在回家的路上吐血致病。后来事情传开,全军十分感动,李景略也因此不再恣意杀人。李死后,部下拥戴任迪简为节度使,人称“呷醋节帅”。

“嚼”字还有个古今相通的词儿。今人称说废话为“嚼蛆”,古人也有此说,元人《西厢记》里有“怕不口里嚼蛆”之句,远溯至《魏书》,有句云:“卿何处放蛆来”,“放蛆”仍是胡说八道的意思,与“嚼蛆”义同。

至于近古时习用的“喫”字,现在已是“吃”的异体字。此字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未收,可见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新字,到唐代,诗文中常见,如杜甫诗:“梅熟许同朱老喫,松高拟对阮生论。”《唐诗纪事》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贫士陆畅娶富宝女,婢女每晨呈上一盆澡豆(相当于今之皂粉一类的清洁剂),陆畅不懂又不好意思问,每天沃汤喫掉,还对人说:“贵家多礼法,喫辣面真不好受。”

“吃”字虽多变迁,“吃饭著衣”总是不会弄错吧?《宋裨类钞》记有“著饭吃衣”之说,原来是指农民收秋之后,怕冬天受冻,把口粮卖掉添几件寒衣,谓之“著饭”;春荒时,断粮了,又不得不用衣服去换点儿粮食来糊口,谓之“吃衣”。这个词,显示了古代农民的窘困,跟统治者“食前方丈”“日食万钱犹无下箸处”恰成鲜明对比。

至于“吃”究竟应在人们生活中占什么地位?“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这两句名言,大概可以作为一种答案。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作者李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