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转眼间澳门已经回归祖国25年,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知道澳门之名究竟是怎么来的?英文名为何是“Macao”?
1、澳门最早的称谓——“濠镜”
澳门半岛最早出现的地名就是“濠镜”或“濠镜澳”。
“濠镜”一词作何解释,据《澳门记略》卷上称:
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二湾规环如镜,故曰濠镜。
这是清人的一种解释,依此说者甚多。今人解释又有不同,据部分学者称,濠镜的正确写法应为“蠔镜”。蠔镜是蠔的外壳一部分,平滑如镜,故名。濠镜澳得名是因其形似蠔镜之故。
分析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历史往往不可以望文生义,应有凭据,翻《永乐大典》,从残存的《广州府志》中发现一则材料,可证上说为非:
沙螺,一名西施舌,其味亚于香螺,惟番禺县沙湾村所产。香螺、…龟脚螺、刀鞘螺、脂甲螺、鹦鹉螺、拍掌螺、红螺、马甲柱、蠔镜、瓦屋。
这则材料明确指出,“蠔镜”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同香螺、红螺、马甲柱一样,都是水生动物。
清人张心泰《粤游小志》亦称:
粤产蠔镜,取饰窗户,可代玻璃,谓之明瓦。
据此可知,上述对蠔镜的解释完全是望文生义。而蠔镜澳得名应是指澳门附近盛产“蠔镜”这一水生动物而得名。
濠镜成为地名始于何时,现无文献可考,但濠镜作为地名最先出现却不在中文文献中,而在西方文献中。
托梅·皮莱资于1515年成书的《东方见闻录》中关于中国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在广州港的那边还有一海湾,名叫Oquem,从陆路而往需走三天,若取水路则一天一夜。此港是琉球人及其他民族的泊所。
阿尔曼多·科尔特藏和穆尔(A.C.Moule)认为Oquem应是福建。然而,根据上书介绍从广州至Oquem的行程来看,福州显然是不适合。从广州到福州,在当时交通条件下陆行三天、水行一日一夜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据皮莱资书中提供的行程,结合当时在广州附近出现港口,再考虑对音关系,不难推定Oquem应当是“濠镜”了。
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6载:
布政司案查得递年暹罗国并该国管辖甘蒲活,六坤洲与满刺加、顺搭、占城各国夷船,或湾泊新宁广海、望峒;或新会奇潭,香山浪白、蠔镜、十字门:或东莞鸡栖、屯门、虎头门等处海澳湾泊不一。
这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蠔镜”之名。黄佐将上述布政司文系于林富上疏通番舶之后。查《明实录》,林富上奏请通番舶在嘉靖八年(1529年)冬十月,则可知“蠔镜”一名正式出现于文献中在嘉靖八年左右。
又见文中所言为“递年”所见,亦可证蠔镜之名的出现已经是嘉靖八年之前的事了,则时间上与1515年成书的《东方闻见录》大致相合,从广州至蠔镜陆行三天、水行一日一夜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也基本相合。那么与皮莱资所言“此港是琉球人及其他民族的泊所”是否相合呢?
前引黄佐文已说及在嘉靖八年以前东南亚各国的夷船就已泊于“蠔镜”。
“递年”,即可为几年或十几年,亦可视为二十几年或更长,则可知蠔镜港很早就是“其他民族的泊所”。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6载:
正统十年(1445年),按察副使章格巡视海道,时流求(琉球)使臣蔡璇等率数人以方物贡卖邻国,风漂至香山港,守备当以海寇,欲戮之以为功。格不可,为之辩,奏还其赀而遣之,番夷颂德。
2、从“香山澳”到“澳门”
香山港,当即“香山澳”,则蠔镜亦涵盖其中,正统时,琉球人即已接触蠔镜,这里已经成为港口。明人对澳门半岛的最主要称呼是“濠镜澳”。但是,还可以看到,他们还经常将当时葡人居住的澳门半岛称之为“香山澳”。
如王士性《广志绎》卷4载:
香山澳乃诸番旅泊之处。
王临亨《粤剑编》卷3载:
西洋之人往来中国者,向以香山澳为舣舟之所。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0载:
利玛窦,…初来寄寓香山澳。
上引之“香山澳”即指当时葡萄牙人居住的澳门半岛。香山澳之名并非专指澳门半岛,其原始含义应是香山县的海澳,即香山所属诸澳的通称。
香山澳,意即香山港。香山港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4载:
正统十年,琉球国陪臣蔡璇等数人以方物贸迁于邻国,漂至广东香山港。
此时澳门尚未开埠,这“香山港”乃泛指香山县所属诸港。但香山开港有记载者始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
香山澳之名,多见于明代,清康熙时还有人使用,往后,随着澳门一名的兴起,“香山澳”之名遂没,凡有此名者,亦多为述及前明之事。
“澳门”一名,中文形式最早见于明人庞尚鹏的奏疏中,其载:
广州南有香山县,由雍麦至濠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也,即澳门是也。…议者却在澳门狭处,用石填塞,杜番舶潜行,以固香山门户。
庞尚鹏文中记载十分清楚,澳门是濠镜澳中的一地,这一地在南台与北台之间。
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类似记载:
初至一所曰青洲,林木芊郁,桄榔槟榔之中为楼榭,差有异致。又十里至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
王文达《澳门掌故》载:
濠镜澳中南台、北台二山,殆指现在澳中市山与岗顶而言,故相对如门。其两山谷间之隙地,便为昔年互市之场所,建立商户,旧称澳门街,亦称大街,是现在之营地街,即原来之澳门地址也。查当年关前街之李家园内,其墙壁上书“澳门”二字。巨大瑜寻,盖所以标示此处为澳门耳。
据王文达说,旧澳门之地仅指今澳门营地街一带。当地还流传另两种说法:即南台、北台指今东、西望洋山,或指望厦山和妈阁山,两山相间之地即为澳门。
清人何文绮的《重建三街会馆碑记》则综合言之:
其地三面距海,有南湾、北湾,复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如门,故称澳门。
终明一代,澳门半岛的主要称谓仍是濠镜澳,其次是香山澳,明代称“澳门”者甚寥。入清以后,澳门之名逐渐兴起,特别是道、咸以后,濠镜澳、香山澳均已成为前明文化遗存的象征,除偶尔使用外,澳门半岛一律以“澳门”相称。
清前期龚翔麟《珠江奉使记》称:“今之澳门,即旧名濠镜。”
则可反映,濠镜之名已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逐渐废弃,代之而起的是“澳门”。
3、“阿妈贼”到“Macao”
葡萄牙水手首次抵达珠江口的时间应该是正德八年(1513年),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与中国内陆交往的有效机制。几经挫折后,葡萄牙使团终于得以觐见中国皇帝。
他们于1520年抵达北京,并向皇帝呈递葡萄牙国王的国书。但由于葡萄牙国王在国书措辞中自视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被指犯上,会面最终未能实现。
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人建立对华关系的尝试再次失败,葡人舰船遭到武力驱逐,葡萄牙王室随即终止派遣对华使团,但葡人并未停止东方的活动,葡萄牙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渐紧密起来。
1523年,明帝国与日本断绝了贸易往来,葡萄牙海员成为中日贸易的中间人,商品走私量随之激增,他们在中日丝绸、铜和白银贸易中往返居间,获取巨大利润。中国当局对这些日益壮大的海上走私活动视而不见。
起初,商业交易在海上进行,但是随着珠江三角洲几个葡人落脚点的发展,贸易活动开始向内陆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贸易繁荣,葡人对这些地方的占据也更加牢固。澳门因其理想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葡萄牙商人最青睐的地点。
嘉靖二十一年(1553年),明帝国官员授权葡人在其管辖的澳门搭建帐篷,以便贸易。在那以前,葡人惯于寄寓帐篷之中,以其为临时居所,等十一月或五月末贸易结束之际,便扬帆远航。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葡萄牙人帮助广东政府剿灭何亚八海盗集团,获得葡人进入广州城及周围其他地方(包括澳门)贸易的承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政府又宣调葡人剿除“窃踞香山县濠镜澳”的“阿妈等贼”。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海盗之名叫“阿妈等贼”。这个“阿妈等贼”很可能即是指一批信仰“妈祖(天妃)”女神的福建海盗(或盘踞阿妈港的海贼)。
为什么知道这批海盗信仰“阿妈”神?
1581年到澳门的利玛窦曾称:
那里(指澳门)有一尊叫做阿妈(Ama)的偶像。今天还可以看见它。
正因为这批占据濠镜澳的海盗供奉的神像是阿妈(Ama)女神,故葡人将这一批盘踞在濠镜澳的海盗称之为“阿妈贼”。
1555年平托在澳门发出的信称:Amacauo,即阿妈港。也正是因为当时有一批信仰“阿妈”神的海盗占据了濠镜澳,因此,也就将“濠镜澳”称之为“Amacauo(阿妈港)”,而这一称呼被沿袭下来,故16世纪后期17世纪初期在葡文和日文文献中多称之为“Amacau”、“阿妈港”,甚至在中文海图上居然也出现了“亚马港”。
这恐怕应是关于“Amacau(阿妈港)”之名的真正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的英语为Macao,葡语则为Macau。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人帮助广东政府驱逐了“窃据濠镜”“出没海洋、乡村震恐”的“阿妈等贼”(漳州巨盗、老万集团)后,葡萄牙人才正式获得“始准侨寓濠镜”的特权。
但必须声明,“始准侨寓濠镜”仅仅只是同意葡萄牙人可以以外国侨民的身份居住在“濠镜澳”,并非将中国香山县濠镜澳这一块领土主权“出让”给葡萄牙人,这一点,当时的中葡文献均有确凿记录。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才在当时的文献中发现许多的记载。
白乐嘉征引一份16世纪澳门耶稣会资料:
这一年(1557年),广州的官吏把澳门港赠予了居住在那里的葡萄牙人。
平托《远游记》称:
直到1557年,广东官员在当地商人的要求下,将澳门港割给了我们做生意。
与平托同来亚马港的梅尔乔尔(Mestre Melchior)神父在1555年11月23日发自澳门的著名信件中也称:
在上川,我主赐我恩泽在,据说是我们尊敬的沙勿略曾葬身的坟穴处做一弥撒。一到上川(此岛在广东沿海三十里格处),我便设法看看是否有人愿意捎带我去广州城。我以为,根据葡萄牙人的看法,在沙勿略神父的祈祷下,在其逝世后不久,将此地(指广州)给了基督徒,以便葡萄牙人可以去那里(指澳门)及中国其他地方与他们交易。
两段文献中的“划给”与“给了”便是“始准侨寓”。因此,不存在任何出让的问题。
博卡罗《要塞图册》:
1555年,(葡萄牙人)转往浪白滘岛进行贸易,1557年,又转到本澳门港。
1649年成书的曼里克《东印度传教路线》:
1557年,应广东商人们和该王国总督的请求,又从浪白滘转移到澳门。
4、葡萄牙人如何占据澳门?
嘉靖八年(1529年)巡抚林富上书明廷要求开通海禁后,香山地区的各港口被开辟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如浪白、十字门、濠镜,这些港口统被称为“香山澳”。而这时葡萄牙人混杂在其他外国商人中进入香山澳贸易,故《明史·佛郎机传》称嘉靖八年后“佛郎机得入香山澳为市”并无错误。
嘉靖十四年(1535年),夷商贿赂备倭指挥黄庆,将正德年间曾置于电白的对外贸易舶口移至濠镜澳,开通了濠镜澳商埠。但此濠镜澳内涵较后来专指澳门半岛的濠镜澳大,当指当时的九澳(路环)。也就是说,嘉靖十四年黄庆受贿,允许各国夷商在九澳开埠贸易。后由于贸易重心移至闽浙,九澳之埠竟湮没不显。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葡萄牙船长索札与广东海道副使达成协约,允许各国商人(包括葡商)前往广州及其他地方经商,其中也包括澳门,这应是澳门正式与外国通商的时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葡萄牙人帮助明朝驱逐“香山贼”而获广东政府默许可以入居澳门后正式由浪白向澳门迁居的年代。
1554年进入澳门的葡商和其他夷商均不太多,而至1557年才始有较大批的葡萄牙商人迁居澳门,因此,嘉靖三十六年只能视为葡人正式定居澳门的时间,而澳门正式开通为商埠则应是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
还必须指出一点的是,澳门的开埠并不是由葡萄牙一国商人开辟的,而是由包括东南亚、日本、华商(假倭)及佛郎机各国商人开辟。
正如吴桂芳所言:
别至近年,各国夷人据霸香山濠镜澳恭常都地方,私创茅屋营房。
明人王士性亦称:
香山澳乃诸番旅泊之处,海岸去邑二百里,陆行而至,爪哇、渤泥、暹逻、真腊、三佛齐诸国俱有之。其初止居,以货久不脱,稍有一二登陆而拓架者,诸番遂渐效之。
直到后来,由于葡萄牙人大举进入澳门,庞尚鹏称:
(佛郎机)故举国而来,扶老携幼,更相接踵,今夷众殆万人矣。
《明史·佛郎机传》亦称:
久之,其来益众,诸国人畏而避之,遂专为所据。
正是因为葡萄牙人将澳门作为其对远东贸易的据点,因此,这一时期(约在嘉靖末至隆庆初)葡萄牙人大批移民澳门,所以,澳门遂逐渐变成为葡萄牙在远东的居留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叶权游澳门时说:“岛中夷屋居者,皆佛郎机人”。
可证,至嘉靖末,澳门居民已变成以葡萄牙为主要居民成分的中国城市。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