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浔州高中的历史沿革,前几篇已经介绍过,网上也容易找,本文就不复述了,各历史时期校名有所不同,为方便叙写,本文一律用“浔高”指代。 )
在浔高的校史宣传栏里,有一份历任校长简表,其中第十任为林进材。不过,这个记载和地方志的记载还是有出入的。
据民国《贵县志》载,这位林进“材”应为林进“才”。
那么,今天的浔高校长故事,就从这个“林进才”名字开始。
林进才(1880-1952),按以前人们的名字规则,他应该是名“运全”,字“进才”,清末贵县(今贵港)城厢四大家族之一,林氏族人,宣统元年(1909)己酉科拔贡。
问题来了,都知道,在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历史,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时,在新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清政府只能颁布取消科举制度,那为什么林进才还能有“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科拔贡”的标签呢?
其实,当时朝廷虽然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但当时全国累积下来的生员数量相当的多,毕竟一个制度取代另一个制度,那是有个过程的,科举制度可以说停就停,但之前大量的人还是在科举制度的体制下接受教育的,这些人如果按部就班,可都是准备要参加新一轮的科举考试的,如乡试,会试等等,但现在朝廷说取消乡试,会试了,那这一大批人的科举进仕的路子断了,能有什么出路呢?
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出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机会, 为了给制度转换找个缓冲,也为了给朝廷找一些人才,清政府决定保留“优贡考试,拔贡考试”。
所谓优,拔贡,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另一条录取人才规则,类似于现在的“保送生”的意思,可以不参加正常的科试。
各地特别优秀的秀才,经省学政推荐赴京参加考试,通过则可获得直接出仕的特殊途径。朝廷也是择优录用的,一等的可留京任职,二等的可充任县官,三等的留国子监学习。由于这类贡生和传统参加乡试,会试的科举学子有一点区别,名头上也有所不同,所以,民间也称拔贡生为“准进士”,这也是优秀科举学子出路之一,荣耀之一。
就这样,林进才和广大符合条件的广西科举学子一样,统一参加了宣统元年己酉科的拔贡考试,最后被取上榜,由此成为了广西最后一批拔贡生之一。
也正是这一次拔贡生考试,改变了林进才的人生轨迹。
同榜拔贡生中,有相当一批进步人士,如桂平的卢汝翼,等,都是同盟会成员,因为同榜,同试,也就相识相会,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林进才的思想也开始有了变化,被发展成为同盟会广西分会中的一员。
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广西分会也积极的活动,其中,位于桂平的浔高成为了主要活动基地之一,像前面介绍的浔高第七(黄宏宪),八(赵正平)任校长,都是有“同盟会广西分会”这个身份背景的,正是他们及各地的会员共同努力,辛亥期间促进了广西的独立。
在同盟会的主导下,林进才也就得以被任命为浔高校长的。这就是浔高一段少被人提及的的“广西辛亥革命史”了。
也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他们相当一部分也成为了广西参议员,进入了当时的省政府工作,所以在校任职时间都不长。
离开浔高后,林进才主要就是从政了,历任西林县知事、苍梧县长、梧州税关局长、广州军政府内务部次长、代理内务部长等职,参与了很多那个时期与广西有关的各种政事。
1930年避居香港,淡于仕途,1939年后才回到家乡贵县,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52年去世。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