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曾经风云一时的山西王阎锡山躺在台北台大医院的病床上,病痛逐渐抽走这位77岁老人的生命。
虽然医生们还在用尽方法挽救这位台湾前行政院长、国防部长,但阎锡山自己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弥留之际,关于自己的身后之事,阎锡山留下了七点嘱咐:
一、丧事简朴不要奢侈浪费;
二、来宾所赠挽联可收,不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出殡以早为好,不作久停;
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而哭;
六、墓碑刻他的日记第100段和120段;
七、死后七日之内每日早晚各读他选作之《补心录》一遍。
阎锡山的七点嘱托中,大部分都是对自己丧事葬礼的基本安排的要求。
但是其中第五条却惹人迷思,阎锡山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死后大哭呢?
一、静居草庐孤享晚年
与早些年“赫赫威名的山西王”不同,阎锡山的晚年光景,安静孤僻的让人想不到他曾是威风凛凛的一代军阀。
1948年秋,解放军兵锋直抵太原,这时山西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阎锡山的部队也折损严重。
但抱着“反共死守”的信念,阎锡山还想凭“固若金汤”的太原城与解放军相持。
解放太原前,徐向前还曾想写信劝降阎锡山。
为了增强劝降信的分量,徐向前专门请了阎锡山的老师,一位八十岁的老秀才送信。
结果阎锡山却不顾师生情谊,杀掉了老师,把徐向前的亲笔信送到南京,以表对蒋介石的忠心。
在解放军重重包围之下,阎锡山伺机离开太原飞抵南京,后又随蒋介石退居台湾。
此时因为内战失利,蒋介石一度“让贤”,将总统宝座交给李宗仁“代”坐。
但蒋李二人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止,阎锡山一度周旋于蒋李之间,一度代理内阁事务,还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然而,随着蒋介石在台湾重新掌权,阎锡山感受到蒋介石对自己的忌惮,选择辞去职务,从台北繁华的市中心移居到了偏僻荒凉的菁山。
菁山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一处废弃农场,这里不仅无比荒僻,杂草丛生,少有人烟,甚至连自来水、电灯这种基础的现代生活设施都没有。
阎锡山最初住在菁山的草庐中,但是台湾潮湿闷热的气候让阎锡山很不适应。
他怀念山西的窑洞,于是在菁山建了一个仿窑洞建筑,命名为“种能洞”。
阎锡山人生最后十年就在这里,深居简出,著书阅读。
晚年的阎锡山多数时候都是“闭门不出”,偶尔外出演讲,接受访谈,或是邀请学者座谈。
在阎锡山刚搬到菁山时,蒋介石还曾携夫人宋美龄前去“看望”过他,后来也多次看望。
不过阎锡山专心学问,一副心境淡泊、超脱世外的神态,让蒋介石放心不少。
从太原离开时,阎锡山将他的继母、儿媳送往台湾,四儿子阎志敏及四儿媳裴彬送往美国,内弟徐土琪和五儿子阎志惠去日本。
后来,也只有他的五儿子阎志惠夫妇,和大孙女阎树榕短暂的由东京、美国回台湾,陪同阎锡山小住。
最后,哪怕在阎锡山临死之际,也没有见到子女们的最后一面。
二、占山为王叱咤风云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名门望族,家中以经商为业,早年在家中的商铺里跟随父亲习商。
后来父子二人金融投机失败,为了躲债逃到了太原。
当时,摇摇欲坠的清朝正在推行新政组建新军,逃到太原,正在为自己前途彷徨的的阎锡山此时选择了加入了西新军的武备学堂。
在武备学堂,阎锡山表现突出,颇受重视,还被选派到日本公费留学。
阎锡山到日本后,正值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来到日本宣扬革命救国思想,阎锡山被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打动。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之时,他成为了同盟会的会员。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后,阎锡山也响应革命,领导了太原起义。
在山西对抗清政府的斗争中,阎锡山表现英勇,逐渐稳固了自己在山西的势力。
后来又通过表达对袁世凯的支持而获其信任,最终基本完全掌控了山西。
阎锡山在山西颁布了一系列举措,他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整理村政,推行倡导传统伦理道德,以村为单位建设基层网络。
在此基础上,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六政”,与种棉、造林、畜牧“三事”,两者合一,增加山西的经济收入。
在阎锡山的统治下,山西人民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得以恢复,山西省还获“模范省”称号。
动荡的局势里,阎锡山或是韬光养晦,或是意图扩展,但他始终在山西“好好经营”他的基本盘。
阎锡山在山西开设了数座兵工厂,建设了丰富的枪炮兵器,扩张他在山西的军队。
阎锡山还推行了残酷的特务政治,在安居乐业的表象下,阎锡山对他的反对者们也毫不留情。
三、左右逢源投机求存
阎锡山能够在山西雄踞多年势力稳固,除了在山西经政建设的政绩与军警特务的势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存哲学。
阎锡山主张“存在”就是第一,他一生见风使舵、诡谲多变。
阎锡山少年时在自家商铺习商投机,虽然最后惨淡收场背井离乡,但对阎锡山后来的生存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
领导太原起义、抵抗腐朽清廷、投身辛亥革命,是阎锡山生命里最光彩,最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一页,也是唯一一页。
袁世凯篡权夺位倒复辟帝制,阎锡山立刻背叛了革命支持袁世凯,督军祸国;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段祺瑞的门客。
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时,他立马倒戈换上青天白日旗。
在新军阀中,阎锡山也是左右逢源,今天联冯反蒋,明天联蒋反冯。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地处中原要地,阎锡山是日、共、蒋三方都想拉拢的重要势力。
曾在日本留学的阎锡山一直以来都与日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曾利用日本势力抗蒋反共。
红军东征一度让阎锡山深受其扰,而蒋介石抱着驱虎吞狼之心,送来的援军又在山西对他虎视眈眈。
阎锡山自称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哪一颗也不能踩破”。
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建立,我党对阎锡山的态度也逐步缓和。
阎锡山虽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但也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他只有死守抗日才有未来,因此选择联共抗日。
但是,随着日军深入,阎锡山又开始与日本秘密接触,表面与国共联合抗日,但私底下又与日本眉来眼去。
可以说,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秉持“中”的哲学的阎锡山,从来不能放弃他的“狡兔三窟”,他不会永远敌对谁,也不能永远相信谁。
虽与共产党有过合作,但阎锡山本心一直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国共内战中,他始终站在反共的第一线,哪怕太原解放就在眼前,阎锡山也冥顽不化。
然而直到飞到南京,退守台湾,到达国民党统治的中枢,阎锡山也没有放弃自己“中”的政策哲学。
在蒋李权斗中挑拨斡旋,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力量。
这种处事模式之下,阎锡山只收获了无尽的敌人,他最终投靠蒋介石,但蒋介石却不可能信任这位曾经的潜在政敌。
因此,蒋家最终掌权后,阎锡山只得在荒山草庐度过余生,以“力量”彰显自己“存在”的一代山西王,最终也只能以“无力”维持自己“存在”。
好大喜功盘剥无数的军阀头子,最终以简朴的丧事送走自己,后人也被叮嘱了不要悲痛大哭……
俗世多纷扰,往事皆成空,阎锡山最终葬菁山草庐之后,少有人祭扫。
对于他的遗言,你有什么看法呢?